“黃谷子”變成“金珠珠”
(資料圖)
——淄博市淄川區培育地理標志助力特色產業發展
特色農產品如何走出村落,走向全國大市場,帶動一方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是各地普遍面臨的課題。特色農產品大部分是非標準化種植和生產,這成為其規模發展的“攔路虎”。淄博市淄川區的谷子產業正是瞄準這個痛點,沒有一味追逐銷售端拓展,而是從產業源頭尋找解決辦法。
淄川區地處山區,土地瘠薄,旱田居多,土壤又偏弱堿性。“這些看起來是劣勢的自然條件,卻非常適合谷子的生長。”淄川區農業農村局發展規劃科科長楊道迎說。“全區不僅培育出不少小米品牌,其中寨里鎮的蓼塢小米還獲得農業農村部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
村民在給谷子除草。
“用蓼塢小米蒸出來的米飯,散而不柴,香味濃郁,好吃極了。”6月19日,在淄川蓼塢小米專業合作社的農田邊,淄博市北園府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波笑著說。
為了讓“養在深閨”的蓼塢小米被更多人認識,蓼塢小米沒有走網紅營銷的爆款路線,選擇的是申報地理標志,倒逼生產經營標準化,用地理標志稱號爭取市場認可。
地理標志申報有著嚴格的要求和流程。其中最難的,是要為生產相對隨意的農產品建立一套標準化生產、檢測流程。
改變從品種改良馴化開始。北園府將收集來的傳統谷子品種進行試驗篩選、提純復壯,以優化品種結構,并建立起健全的蓼塢小米的生產檔案。
孫波(左)和村民一起檢查小米質量。
種植統一品種只是最簡單的改變。而按照統一標準種植、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多施有機肥、按標準收獲,對渴望多收三五斤的老百姓來說才是大挑戰。“我們有專人培訓,有技術人員巡視地塊,想盡一切辦法,提高小米的整體質量。”對少數農戶想“打擦邊球”的嘗試,孫波頂著壓力,一一糾正,為此他沒少挨鄉親們埋怨。
在提升蓼塢小米品質的過程中,淄川區農業農村局的技術人員還幫助他們制定了一整套完備的管理體系。僅“種”這一環節,就要經過“三選”,即選擇優質地塊、優良種子和有3年以上種植經驗的種植戶;“收”的環節則要做到“兩檢”,即種植戶的谷子達到公司檢測標準才能收購、公司加工的小米檢測達標后才能入庫。日子久了,特別是隨著蓼塢小米逐漸得到市場認可,鄉親們也意識到,維護品質才能讓蓼塢小米賣出好價錢。
封裝小米。
解決了標準化,就解決了蓼塢小米地標之路最大的障礙。今年3月底,在第22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暨第15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上,蓼塢小米喜獲金獎。
目前,合作社主要為農戶提供良種、種植技術指導,提升農戶的種植水平,等谷子收獲后,還幫助農戶銷售小米,讓小米“不愁賣”,增加農戶的經濟收入。今年,合作社種植了3000畝有機小米、2000畝綠色小米,合作社的農戶增加到637戶。
把小米和其它雜糧一起,做成禮品盒銷售。
蓼塢小米成為地標產品之后,當地農民了品牌紅利。蓼塢村村民白光利種了3畝小米。“去年我的谷子最低賣到每斤5塊錢,貴的6塊多,比普通小米貴一兩塊錢。”淄川區谷子種植面積也達到1.5萬畝,形成了十幾個種植區。“最好的小米,賣到了16元一斤。”孫波說。
在這里,“粒粒黃”變成了“粒粒金”。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報記者 郭杰 通訊員 閆盛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