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梁宇飛(河西學院)
如今,面對沉迷于看短視頻的青少年和孩童,不少家長都表示擔憂。像一些五六歲的孩童張口閉口“老鐵”“老六”“栓Q”等網絡用語,他們的語言交流體系充斥著明顯的短視頻印記。面對短視頻算法的“精準投喂”,越來越多的少年兒童正在被裹挾其中。(6月24日《廣州日報》)
隨著信息技術與數字化的不斷推進,少年兒童首次接觸網絡的時間也越來越早,短視頻平臺的年輕用戶數量激增。由于平臺博主與用戶在創作與傳播時會衍生出一些網絡亞文化,低齡用戶身處其中,難免會受到影響。面對短視頻的低齡化與其對少年兒童的“空間侵占”,我們亟需通過內容審核的嚴格化和保護的精準化去解決問題。
面對當下部分少年兒童張口閉口就是網絡流行語,甚至出口成臟的現象,其背后的“素材來源”多是平臺上內容庸俗的短視頻作品。這提示到,平臺與有關部門除了要對低俗、血腥、暴力等內容進行基本的審核與過濾之外,也要深入調查,揪出依靠特殊方式躲避監管的此類視頻發布者。減少庸俗化視頻的出現頻率,為其劃定紅線非常關鍵。
不過,保護未成年人的重點不在于把他們排斥在網絡之外,而更應該注重“食材”的優劣,多增添一些健康向上的文化內容才是治本之策。對此,我們應該合理劃分不同年齡段所能夠接受的視頻內容,并且鼓勵平臺作者對于這一年齡段的受眾進行針對性創作。在數字時代,少年兒童接觸與運用網絡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與其設置準入門檻,不如讓更多的科普化、適齡化視頻出現。平臺可以提供更多優質內容,以此來形成一種積極的風氣與導向。
同時,我們更要盡可能地豐富少年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讓他們從碎片化、泛娛樂化的短視頻中抽離出來。對此,多針對少年兒童開展體育鍛煉、研學旅行、藝術展示等活動必不可少。畢竟短視頻不是信息來源的全部,也不是休閑與放松的全部,注重短視頻的“食材”并不代表讓其全做文化“主食”,我們最好為孩子們留出一片嬉戲玩鬧、釋放天性的空間。為孩子們撐起一片清朗的天空,需要父母乃至學校的共同努力。
少年兒童處于思想成長的關鍵時期,心智尚未成熟,面對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確實尚不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但從客觀來說,短視頻低齡化現象與兒童深受其影響是數字化時代的必然產物。正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我們也不必對此過分緊張。探索積極的應對策略,加強監管與推出更多優質的創作內容雙管齊下,才能避免不良信息對低齡化群體的影響。相較于傳統且單純的“堵”,在“疏”的同時保證未成年人線上線下的文化生活質量,合理地引導這股數字化潮流更為重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