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底,我省在全國率先匯交首批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更新成果,共計38個縣市區,涉及宗地35.7萬宗。
農村集體土地確權,被稱為給土地辦“身份證”。只有經過確權的土地,才能被頒發不動產權證書,其所有權人才具有占有、使用和處置的權益。這項工作對明確土地產權關系、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2月,自然資源部要求全國各地用兩年時間,全面更新匯交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成果,支撐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自然資源改革工作。省自然資源廳確權登記局局長譚靜介紹,江蘇已于2012年底完成了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任務,為保證數據準確性,近兩年來全省按照“試點先行、分批推進”的總體思路,在浦口、江陰、東臺、泰興和靖江開展試點,對因征收、行政區劃調整、撤村并居等原因導致集體土地所有權發生變化的地塊進行數據更新。其中,東臺作為自然資源部確定的江蘇唯一全國示范點,在全省率先完成農地確權數據的匯交。東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丁宏偉介紹,在土地所有權確認過程中,不乏鎮與鎮飛地權屬不清的情況,根據“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的原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在自愿基礎上,經雙方實地核實、友好協商,重新確認權利人及權屬界線,并更新后登記發證。年底前,全省更新成果將全部匯交,同時建立日常更新機制,加強成果應用。
(沈佳暄)
關鍵詞: 集體土地所有權 土地確權登記成果 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土地產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