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記者跟隨太原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媒體采訪團赴古交市,開展“走進基層看發展”主題采訪活動。
采訪團首站來到古交市汾河公園。在這里記者看到,汾河水碧波蕩漾,河岸邊綠樹成行,漫步汾河岸邊,仿佛置身于如畫的江南水鄉。
作為一個資源型城市,近年來,古交市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全力做好生態循環利用,積極拓展生態農業發展空間,走出了綠色發展、釋放生態紅利的典型之路。
生態修復,提升汾河水質
古交市地處太原以西30公里處,位于汾河水庫和汾河二庫之間,汾河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其境內較大的河流有汾河、獅子河、屯蘭河、原平河等72條,河流總長514.5公里。
古交市是全省“治汾一盤棋”中的一份子,也是太原市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補水區。為了做好水文章,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近年來,該市制定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目標,在全市域內開展了以截污整治、河道治理、景觀美化、生態修復等為主要建設內容的綜合治理,共治理汾河古交市區段河道6.3公里,為促進晉泉復流和汾河干流提升水質、補給水量作出了積極貢獻。
古交市水務局局長弓文忠介紹,該市緊抓全省推進汾河流域生態修復的歷史時機,堅決扛起生態修復與保護的政治責任,立足省城水源涵養區和生態補水區定位,堅持系統治水。經過頂層設計,提出“五水同治”的思路:通過新建水源和管網改造“提標飲用水”,通過汾河及主要支流河道綜合治理“改善地表水”,通過小流域整治和強滲漏帶蓄水“涵養地下水”,通過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提質污廢水”,通過中水回用水資源配置“用好再生水”。
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目前,古交市正在加快汾河下游三期河道治理工程續建進度,對汾河流域古交段和屯蘭河生態綜合治理工程、中水回用工程等9個項目有序推進,以實現汾河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生態循環,做好固廢利用
減少電廠二氧化碳排放,是我省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之一。古交市興能電廠變廢為寶,使煤礦固廢得以循環利用。
在該電廠車間里,公司副總經理孫建龍介紹,古交興能電廠是典型的燃用洗中煤坑口電廠,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熱電聯產企業,也是全國首批“循環經濟”示范單位。電廠所用燃料為周邊5個選煤廠的洗中煤、煤矸石和煤泥,利用這些固廢循環使用,實現供熱供電,并改善空氣質量。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該電廠不斷提升煤電機組運行水平和調峰能力,目前總裝機容量達到3120MW,一期工程2×300MW亞臨界空冷發電機組,于2005年9月投產;二期工程2×600MW超臨界空冷發電機組,于2011年6月投產;三期工程2×660MW超超臨界空冷發電機組,于2018年9月投產。
“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改善省城環境質量的總體安排和太原市整體供熱規劃要求,電廠承擔向太原市、古交市和西山煤電古交礦區的集中供熱任務,供熱工程通過采用多熱網多級串聯高背壓的供熱方案,實現熱量的梯級和最大化利用。去年11月至今年3月底,電廠承擔供熱面積達到8300萬平方米,占太原市集中供熱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孫建龍自豪地說。
孫建龍介紹,通過固廢循環再利用,電廠每年節約標煤1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18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6.8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3.3萬噸、粉塵排放量2.9萬噸……
生態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麝香,這個藏在大山深處的致富“軟黃金”,正在帶著該市鎮城底鎮臺盤村人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致富“黃金路”。
位于臺盤村的古交市禾諧源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積極響應省、市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加快實施農業“特”“優”戰略,開展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林麝養殖,并致力于“產、學、研、養、游”為一體的綜合開發,推動區域傳統農業轉型,積極助力鄉村振興。
該公司副總經理傅艷榮告訴記者,林麝的養殖從最初的100只發展到目前的近400只,連續兩年生產麝香3公斤。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該公司構建了“公司+農戶”合作共養機制,帶動120余戶村民參與養殖,平均每年每戶增收6800元,帶動周邊農戶走上致富路。
秋日的邢家社鄉宋家莊村,榛林蔥翠,泉水潺潺。依托獨特的資源稟賦,該村發展榛子采摘、田園觀光、冷水魚養殖、農產品初加工等項目,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百姓富”的鄉村振興路。
該村黨支部書記張二小介紹,目前,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村集體和農民以6:4比例入股,種植榛 子面積1200余畝,榛子樹苗5.5萬余棵,實現了大果榛子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種植。榛子盛果期畝均效益超萬元,成為村內穩定的經濟收入之一。
張二小說:“依托豐富的山泉水資源,村里開展虹鱒魚養殖。目前養殖規模5萬公斤,按照市場價每公斤40元,虹鱒魚養殖產業將為村集體經濟帶來不菲的收入。”
雖已是暮秋,但邢家社鄉龍子村的蔬菜大棚內依然生機勃勃。該村水源豐富、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是古交市遠近聞名的蔬菜村。
在大棚里,紅彤彤的西紅柿掛滿枝頭,映襯出豐收的好年景。村黨支部書記成拉旺介紹,2019年,該村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村入股股民723人,村集體經營性資產達到68.5萬元。目前,該村發展蔬菜種植面積480畝,年產值達510萬元。
如今,龍子村種植的西紅柿、胡蘿卜、洋蔥3個蔬菜品種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認證,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村民收入不斷提升。該村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同時,讓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越來越多的村民返鄉創業,成為引領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記者 姚凡)
關鍵詞: 加大生態修復力度 生態循環利用 鄉村振興重要力量 村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