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麻了怎么辦?不妨借鑒前人經驗。
【資料圖】
巴菲特有一個經典的投資案例非常典型,不但跌麻了,而且長達6年都虧麻了。但這筆投資最后的回報很大。讓我們設身處地的回到那個時候,代入老巴,看看資深的價值投資者碰到這類情況會怎么做?
《布法羅晚報》——巴菲特的6年痛苦
《布法羅晚報》當時給巴菲特帶來的痛苦是極大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就算判斷正確,我們也要考慮到可能會碰到的極端痛苦情況,同時只要沒錯,不要輕言放棄。
布法羅晚報是巴菲特的一筆非典型投資,1977年老巴以近30倍以上的市盈率買入了76年稅后一百萬美元左右利潤,3250萬美元價格的《布法羅晚報》。這對于早年愛做煙蒂股的巴菲特來說,其實靜態安全邊際是低的,別說30倍,就連15倍左右的靜態估值在老巴職業生涯中都屬于鳳毛麟角的現象。
高靜態估值收購有兩個因素:
1、報業是巴菲特的經典能力圈
老巴從小就靠送報賺了很多錢,14歲的時候巴菲特就承包了一個區域的送報業務,并研究如何減少訂報者“逃費”等業務內容,為了讓送報效率更高,巴菲特甚至還研究了什么樣的手法卷報紙后怎樣去丟可以讓報紙滑行50英尺-100英尺,以此減少送報距離。
巴菲特對于報紙是癡迷的,類似于現代的重度資訊控,當年的報紙和現在的新媒體平臺類似,上面內容非常多和雜,是當年人們了解社會信息的重要途徑。在投資《布法羅晚報》之前,出于個人愛好,巴菲特還收購了奧馬哈當地的報紙《奧馬哈太陽報》。巴菲特通過其傲人的財務分析能力,識破了當地的兒童城丑聞——一家救濟孤兒的公益組織,經常向公眾賣慘訴苦以募捐。但最后巴菲特計算下來募集的資金遠超想象,多到每個兒童都能分到20萬美元。就憑這個,巴菲特還幫助《奧馬哈太陽報》得到了普利策獎,相當于新聞界的諾貝爾獎。
憑借這個敲門磚,后來老巴又買了《華盛頓郵報》,并幫助經營經驗不足的出版人凱瑟琳·格雷厄姆接管了《華盛頓郵報》,這家報紙揭露了包括《水門事件》在內的眾多政治丑聞。
換句話說,巴菲特本來就是報業的專家,在《華盛頓郵報》和《奧馬哈太陽報》上投資成功后,才購買了《布法羅晚報》
2、區域報紙的壟斷性
對于報紙這一行業,巴菲特提出了一個經典投資邏輯:胖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attest,對應survival of the fittest)。
當年巴菲特的原話是:“看,經濟形勢不可避免地導致每個城市只能有一家報紙。我把這稱為‘胖者生存法則’,并且你會獲勝。沒有第二的位置,也沒有仁慈的救援團。最后,不會有任何競爭,因為它不是這么運作的。”
在12年的股東信中巴菲特還進一步解釋道:“幾乎所有城市都變成只有一家報紙(或者兩家競爭性的報紙合并成一家來經營)。這種報紙的減少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們希望只訂閱一家報紙。但競爭存在時,在發行量上有明顯優勢的報紙自然會獲得最多的廣告。于是廣告吸引讀者,讀者吸引廣告。這種共生過程會導致弱勢報紙的淘汰,正所謂‘胖者生存’”。
這是巴菲特經營報業公司得出的結論,這當然也是有事實依據的:
1920年,全美國有700座城市擁有兩家報紙;到1977年,剩下不到50座了。
布法羅晚報幾近倒閉
在平時,《布法羅晚報》的銷量是《信使快報》的兩倍,《信使快報》只能通過周末版勉強生存下去,這構成了它收入的60%。巴菲特很容易判斷最后只會剩下一家布法羅晚報,晚報制定了攻占周末版的計劃。但這受到了極大的反攻。
《信使快報》發起了一場全面的公關戰,在頭版連續報道把《布法羅晚報》塑造成了毫無仁義道德的資本家壟斷者,把自己描述成為了捍衛群眾就業權利的老百姓。這種報道在布法羅很受歡迎,因為這個城市曾經擁有令人引以為豪的就業率,而現在到處都是失業的工人。
隨后《信使快報》還利用《反托拉斯法》對《布法羅晚報》進行反壟斷訴訟。法官對晚報做出了初步限制。在這一系列的攻勢下,廣告商都跑去支持《信使快報》,5周后,《布法羅晚報》周日版的廣告只有《信使快報》的1/4?!恫挤_晚報》從微薄贏利到虧損140萬美元。巴菲特從商以來還從來沒有以這種速度損失過這么多錢。
這筆投資占用了藍籌印花公司(當時巴菲特占比較大的重要投資現金流來源)近1/3的資金,法官的限制下,它一直在虧損,并且因為布法羅勞工時不時的罷工威脅,布法羅晚報岌岌可危。同時當時的股市還下跌很多,巴菲特急需大量的現金來購買低估的好公司。
對此,巴菲特在企業經營上一直在盡自己的努力去改善,比如忽悠老熟人《奧馬哈太陽報》的資深出版人斯坦·利普西去幫忙,本來斯坦·利普西已經打算搬到舊金山,但因為巴菲特,他搬到了布法羅。另一方為了面對要提高待遇要挾罷工的員工,巴菲特極限施壓表示罷工公司就會倒閉就會失去工作,這一強硬態度避免了過多的資金浪費。
最后《信使快報》在胖者生存原則中撐不住了,他們的工會不同意管理層打算賣給傳媒大亨默多克的減薪要求,在1982年9月,《信使快報》只得???。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個6年痛苦,在巴菲特持有《布法羅晚報》期間,公司的虧損幅度如下:
1977年虧損140萬美元
1978年虧損291萬美元
1979年虧損461萬美元
1980年虧損280萬美元
1981年虧損122萬美元
1982年虧損122萬美元
6年《布法羅晚報》虧了1400多萬美元!這對于沒怎么虧過錢,買個3萬塊房子都心疼的巴菲特來說,應該是極端的痛苦!更何況當時不少好公司價格還很便宜。
但最終商業洞察和投資邏輯發生了決定性作用。1983年,隨著廣告的增多以及發行量的激增,改名后的《布法羅新聞報》稅前利潤高達1900萬美元,超過了前幾年所有的損失,并且這個稅前利潤和當時收購花費已經接近。
借鑒意義:
我們可能碰到很長時間預料之外的挫折,但支撐價投走過艱難時期的是,企業的基本面,即企業將來獲得的自由現金流水平。而支撐企業價值的背后就是那些一直在起作用的長期商業原理和經濟原理。
如果終點足夠遠,只要沒有錯,不要輕言放棄,在此基礎上做到盡可能買得便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