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距民勤縣城20公里的西大河小井子治沙區域,“近自然仿生學原理”行帶格局低蓋度造林與五帶一中心技術研究項目現場,記者看到,一片片草網格狀雙眉式、稻草集束直立式、尼龍網等沙障,按照線性、間隔多行交錯排列,如同“魔方”般將一個個沙丘分割、鎖住。
“氣流經過沙障時,‘魔方’形成的‘減速區’消耗了風的動能,加速了能量損耗,達到了固沙、阻沙的目的。”民勤縣勤鋒林業實驗站的科研人員一邊逐一測量沙障寬度、高度,在沙障內點栽梭梭、毛條、沙拐棗等抗風沙、耐干旱的樹種,一邊介紹著。
“近自然仿生學原理”行帶格局低蓋度造林與五帶一中心技術研究項目,從近自然思路出發,按照以水定綠、量水而行的近自然學原理,在治沙核心區開展多種沙障模式對比分析及技術研究,重新研究沙區植被和水分,探索“綜合沙障配套模式+行帶式格局低蓋度治沙原理+灌草結合封育施”的治沙優化模式。
“項目區立地特征為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海拔1350米至1500米,土壤類型為風沙土,質地為砂礫土,偏堿性。”民勤縣勤鋒林業實驗站林業工程師許芳榮介紹,項目擬建設近自然仿生學原理低蓋度造林基地200畝,目前已完成防沙網沙障、口袋式沙障、有鰭編制沙袋沙障、草網格狀雙眉式等沙障設置和造林工作。項目實施后,將通過多種沙障模式研究生態保護效果,通過不同樹種不同行距林帶的對比,研究確定更適合的防沙造林樹種、密度、林帶模式,助力民勤生態治理能力穩固提升。
(記者 金奉乾)
責任編輯:QL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