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包括供給端的產業鏈供應鏈升級以及需求端的擴容提質。這需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鞏固經濟恢復成效,持續增強發展韌性。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持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有效實施宏觀政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具體來看,積極的財政政策提質增效,兜牢基層“三保”底線,發揮對優化經濟結構的撬動作用;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強化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支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堅持高水平開放,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體系齊全、市場規模巨大的優勢;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積極發展新能源等。
年初以來,經濟持續穩步恢復,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5.3%,經濟恢復領先全球。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7月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62.7%、42.3%、41.3%、10.3%。制造業投資增速加快,1-7月累計同比增長17.3%,較1-6月加快1.1個百分點。在海外疫情反復和全球供應鏈受阻的背景下,出口持續大幅增長。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恢復基礎仍須進一步穩固。供給端來看,工業生產增速已基本回到正常水平,但服務業修復緩慢,二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5.1%,低于2019年同期的7.2%。需求端來看,出口超預期強勁,對上半年經濟形成有力支撐,但居民消費尤其是服務消費恢復較弱,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增速下降,制造業投資也維持較低增速。
7月部分主要指標增速有所回落,有外部不確定因素增加和國內汛情、疫情因素擾動的影響,但也與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不足有關。消費和投資需求仍有待進一步修復。與此同時,政府不再將房地產和基建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未來將保持平穩增長。隨著海外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生產有序恢復、消費從實物轉向服務,中國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也將減弱。
展望未來,要警惕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房地產投資和外需回落壓力的共振效應,要未雨綢繆做好穩增長和保就業工作,加快專項債發行以促進基建投資低位回升,維持貨幣政策相對寬松以支持困難的中小企業。
長期來看,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挖掘新動能與新增長點,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加安全的發展。一是推動財政、社保和土地聯動改革,完善城鄉土地流轉機制,激活農村土地市場,發展都市圈城市群。二是從財政稅收、社保、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制度等方面降低生育成本,建立起國家、社會和家庭共同承擔生育成本的制度體系。三是大力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其資源配置尤其是促進科技創新的作用。四是進一步放開電力、電信、鐵路、石油、天然氣等行業的競爭性業務的市場準入。五是進一步放開養老、醫療等現代服務業的市場準入。六是提高原創科技實力,搶占全球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環節。七是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
(記者 羅志恒 馬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