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中國銀保監會公布了2018年1~7月份保險業運營數據。數據顯示,1~7月,保險行業原保險保費收入24670.23億元,同比下降2.36%。這意味著原保險保費收入已經連續第7個月同比負增長,不過,與6月份3.33%的同比下降幅度相比,負增長態勢進一步緩解。
而導致保險業保費收入負增長的原因仍就是人身險保費收入的下滑。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2018年前7月份,人身險公司共實現規模保費22904.71億元,同比下降1.4%。其中,原保險保費收入達17754.58億元,同比下降7.39%。
壽險原保費仍未擺脫負增長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1~7月份,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24670.23億元,同比下降2.36%。其中,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6915.62億元,同比增長13.45%;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7754.58億元,同比下降7.39%。
具體到業務層面,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6272.10億元,同比增長11.42%;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4380.20億元,同比下降11.35%;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3389.86億元,同比增長17.44%;意外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628.08億元,同比增長18.42%。
另外,人身險公司未計入保險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和獨立賬戶本年新增交費5150.13億元,同比增長27.19%。
從上述數據中不難看出,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的下降是保險業保費下降的主要"元兇"。2018年之于人身險公司,可謂是"痛苦"的一年,這在開年之初便有體現。原保監會2018年1月份數據顯示,人身險公司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5600.41億元,同比下降25.50%。這意味著,人身險公司2018年開局不利。
從數據上可知,人身險公司的這一情況也一直持續至今。不過,這也并非意味著壽險業發展受限。從銀保監會的數據來看,除了首月保費負增長外,壽險業單月保費的增速均是正增長狀態,且增速在緩慢回升。
在半年報發布之時,中國人壽總裁林岱仁曾表示,壽險行業仍處于黃金機遇期。
他還分析稱,"雖然上半年行業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理財產品收益維持高位,使長期儲蓄性業務面臨挑戰,但同時,保險業堅持"保險姓保",加快推進轉型升級,推動行業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財險市場進一步集中化
話說兩頭,在人身險公司調結構的同時,財險公司的業務也并非是一帆風順。數據顯示,上半年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6915.62億元,同比增長13.45%。產險業務中,交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124.36億元,同比增長9.71%;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418.67億元,同比增長18.16%。
然而,具體到單個機構,財險市場和壽險業還是有所區別。財險市場長期的高集中度使市場對"老三家"--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的保費增速和市場份額格外關注。從今年前7月份的情況來看,"老三家"之間的競爭依舊十分激烈。
截至7月底,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的原保費收入分別為2329.21億元、1386.71億元和692.25億元,合計占財產險總保費收入的六成以上,較去年同期上升0.39%。
不過具體到三家險企的保費增速和業務發展上,還是有所差異的。今年1月份,人保財險的保費同比增幅高達26.17%,不僅高于行業平均水平5.38個百分點,且遠高于平安產險和太保產險,后兩者1月份保費的同比增幅分別為15.65%和17.62%。7月底,保費同比增速則發生了變化:"老三家"中,太保產險的保費同比增速為15.31%,位居"老三家"第一;平安產險的保費增速為14.7%,位居第二;人保財險的保費同比增速為13.5%。
雖然在愈演愈烈的市場競爭中,保費正進一步向寡頭集中,但中小型保險公司也在開始尋找差異化、特色化的經營方式。如堅持科技化道路的眾安財險和以農業保險為主的中原農業保險,其原保費同比增速分別實現了104.48%和55.11%的高增長。
財險行業增速較高的還有一些基數較低的中小新險企,例如眾惠相互的增速達到了1000%以上,而易安財險、中遠海運自保、建信財險、安心財險保費增速也都達到了100%以上。
不過,隨著監管的加強和行業自律的推動,財險市場尤其是車險市場的競爭和洗牌仍會持續。(記者 袁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