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目前債券市場評級普遍存在的“虛高”現象,評級機構將迎來強監管,債市評級“泡沫”有望有效出清。《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針對評級亂象,證監會與銀行間交易商協會等債市監管機構正在對評級機構開展現場檢查,交易商協會日前也啟動了2018年評級機構業務市場化評價工作。
本月初,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業務運行及合規情況通報》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存續的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公開發行主體共計1744家,AA級、AA+級、AAA級占比分別為37.67%、32.57%、26.61%;AA+及以上發行人占比59.17%,同比上升3.85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評級機構級別上調和下調分別發生80次和32次。其中,級別上調集中在由AA級調升至AA+級,占上調次數的61%;級別下調的原級別分布于CC級至AA+級,原級別AA級的發行人家數占比55.00%。
具體來看,二季度新增五家違約發行人,且評級機構在發行人違約后大跨度下調級別。交易商協會通報認為,評級機構對信用風險的揭示及預警方面的能力不足。例如,大連機床、丹東港、凱迪生態等主體的多只AA級債券發生違約,違約后,評級機構采取斷崖式下調評級的方式,一次性調降16個子級到C。
業內人士認為,二季度我國債券市場存在部分行業“扎堆”違約現象,很大一部分評級上調都存在水分。“二季度以來,AA級及以下的債很難發出來,發行人有動力讓評級機構上調級別,評級上調集中在AA升到AA+也不足為怪了。”一位券商債券承銷人士說。
WIND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評級公司對民營企業累計開展了276次評級上調行動。其中,聯合(包括聯合信用及聯合資信)最多,上調數量為79次;大公國際次之,共62次;中誠信(包括中誠信國際及中誠信證評)與上海新世紀分別為55次和54次。
據悉,目前評級市場的行政規章、自律規則均對評級機構提供附屬業務有明確的禁止性要求。2018年,證監會、交易商協會首次開展聯合現場檢查,堪稱史上力度最強的一次現場檢查,交易商協會近日也啟動了2018年評級機構業務市場化評價工作。(記者 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