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王瑋講述《漢豐湖畔觀鳥人》。 劉嵩 攝
華龍網5月13日17時30分訊(記者 周曉雪)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秋沙鴨、全球僅存500只左右的極危物種青頭潛鴨……隨著重慶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越來越多的珍稀動物前來“拜訪”。今(13)日,“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 生態篇”網絡主題活動啟動儀式在重慶霧都賓館舉行。啟動儀式上,華龍網記者王瑋通過一張張生動的照片,講述了漢豐湖畔觀鳥人的故事。
帶頭種水生動植物 村民走上致富路
“綠水青山,碧波蕩漾,水鳥在其中嬉戲,好一副清美的畫卷!”大屏幕閃過一張張照片,一個人影出現在青山綠水間。“圖片中的人和圖片拍攝者就是黃亞洲,安徽亳州人,因為愛情,他研究生畢業來到重慶開州,現任開州區漢豐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王瑋介紹道。
剛到崗時,黃亞洲發現開州名片漢豐湖污染較為嚴重,生態環境較差,不太適合水生動植物生長。這個二十幾歲的小伙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植物學專業的他暗下決心利用專業所長做些什么。
三峽庫區蓄水后,附近村民在消落帶使用農藥、化肥種植農作物,這就會對長江水質造成次生污染。針對這些問題,黃亞洲和同事們幾番論證,鼓勵村民種植水生經濟作物,不僅消除污染,還讓村民收入成倍增長。
因為沒有先例,收成也不確定,黃亞洲和同事們只能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村民們有些報著試一試的態度,勉強同意。可是,頭一天加班加點種下的200多畝樹苗,第二天就有1/4被拔了。黃亞洲來不及委屈,他得趕緊搶救移栽樹苗。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四處考察、反復試驗,先后為村民選出二十多種水生經濟植物,年收入可達3000元/畝,比原來多了好幾倍。小伙子贏得了大家的信任。
開啟“孤獨的事業” 發現“鳥中大熊貓”
就這樣,幾年下來,漢豐湖的環境變好了,水鳥、野鴨多了起來,但大多都不認識。可黃亞洲覺得這是監測生態環境變化的活指標,必須有人懂,于是他決定自學,利用閑暇時間查閱資料、啃食專業書籍,還要帶上30多斤的拍攝裝備,每三天一次外出觀測,獨自一個人日出前出發,天黑后回家,有時候一天就拍幾千張照片。
2015年夏天,黃亞洲一個人去觀鳥,因為要去濕地深處,他穿了一套迷彩服,40度的高溫,加上厚實的衣服,讓他汗流浹背。趴在草叢中幾個小時,注視著湖中央,突然視野中出現一群水鳥,他操起望遠鏡迅速鎖定,發現是一群斑嘴鴨。冬候鳥怎么在這個季節出現呢?他逐個打量著,發現鳥群中有幾只幼鳥,通過長焦鏡頭拍攝,他確定這是斑嘴鴨幼鳥。
黃亞洲猛按快門,他興奮地從草叢中跳了起來,誰料旁邊一條青蛇正朝他竄過來,嚇得他連人帶相機都掉進了水里,但他依然樂呵呵地高高舉起相機。候鳥變“留鳥”說明濕地生態環境治理見效了。
觀鳥的日子里,黃亞洲和他的團隊在漢豐湖上發現了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秋沙鴨。今年初,更是發現了全球僅存500只左右的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多年的堅持,黃亞洲不僅讓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還通過發展綠色產業,幫助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綠水青山正在變為金山銀山。
“這次采訪,60余位網絡媒體記者還會前往探個究竟。黃亞洲堅定地說過這樣一句話,觀鳥這件事一輩子都不會停,看著成群的水鳥,和諧唯美的山河,他說這就是他的幸福!總書記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我們有理由相信:一批又一批黃亞洲,一代又一代奮斗者的執著和堅持,長江母親河,長江經濟帶一定會更加美麗、富足!”王瑋擲地有聲地一番話,現場響起了陣陣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