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為期5天的第37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落下帷幕。比賽期間,記者走進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展示與交流現場,感受升騰在賽場中的科學熱情與夢想。
武漢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內,偌大的展廳里密密麻麻排布著參賽青少年和科技輔導員的645個作品展臺,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港澳臺地區和13個國家的800多名代表在展臺前迎接評審專家的問辯,比賽現場宛若一場大型博覽會。
從柑橘類水果圖像識別器、仿生飛行機器人、智能雞舍,到防溺水預警系統、太陽能轉換裝置、智慧交通車道切換系統……記者看到,參賽作品中人工智能、傳感器、大數據等前沿科學技術的應用比比皆是。
(相關資料圖)
行為和社會科學類學科的一處展臺。新華社記者溫競華 攝
不論是為生活不便的老人設計智慧藥盒、智慧冰箱,為解決校內自行車停車難研發雙層停車架,還是為實現校園荷塘浮萍處理、生態恢復而提出解決方案,本屆大賽中,很多學生的研究課題都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
深圳市翠園中學陳冠維、曾愷然、李金榜團隊帶來的智能化假肢接受腔,靈感就來自一次服務殘疾人義工活動。“我們調查發現,傳統假肢的接受腔悶熱不透氣,給肢殘者使用帶來很大不適。”陳冠維說,經過一年多的研發迭代,這款具備控溫和摔倒警報功能的“智腔”產品已經獲得了醫療機構的鑒定認可。
“系統用到的硬件是什么?”“實現風扇散熱是怎么供電的?”“設置溫度調節的編程邏輯是什么?”聽完介紹后,評審老師圍繞團隊成員的分工內容接連拋出專業性問題,三位同學一一作答,雙方深入交流。
本次大賽共邀請近150位專家擔任評審,他們都是來自全國知名高校院所的優秀科研工作者。“大賽幾乎覆蓋所有學科,而且不給固定題目、不限定時間,重在提供一個包容交叉的平臺,支持學生們的多元創造,通過生活實際、興趣愛好牽引,更能激發創造性和熱情。”一位評審老師說。
參賽同學正在向評審老師介紹自己的作品。新華社記者溫競華 攝
“做得不錯,下一步可以增加語音操作,方便老年人使用”“后續優化可以考慮利用人行走產生的能量進行充電”“建議增加調查研究的方式,比如田野調查”……在考評過程中,幾乎每位評審老師都會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并針對作品給出一些專業建議和引導。
“大賽的目的不只是選拔出最好的作品,更是讓學生在參與比賽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鍛煉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大賽科學道德與倫理審查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岳良說,“今年大賽增加了‘創新素養和綜合素質考察’環節,專門考察學生的反應能力和思考能力,引導他們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是創新的必備條件。”
隨著當天的評審問辯環節進入尾聲,賽場內緊張的氣氛漸漸散去,選手們的交流頻繁熱烈起來——
這些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的青少年們在彼此的展臺之間穿梭,三五成群地交流著,他們中有的聚在電腦前討論最新的開發工具,有的圍著一個作品探討起如何優化,有的互相留下聯系方式和合影……
來自江西的樂海濱已經和展臺左鄰右舍的兩位同學十分熟悉,“我是抱著交朋友的想法來參加比賽的。這幾天接觸到國內外很多優秀的同學們,他們給了我很多啟發和新的想法,讓我打開了思路,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
來自國內外的同學正在交流。新華社記者溫競華 攝
樂海濱來自江西玉山縣樟村中學,一所群山環繞的鄉鎮中學。雖然沒有專業老師的幫助,但憑借著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熱情,從編程基礎到自動控制原理,樂海濱依靠書籍和網絡自學了計算機相關技術知識,他的作品“基于教育理念的射擊機器人的開發與研究”一路過關斬將走上了全國大賽的舞臺。
“這是我第一次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復雜的綜合設計,做出一個高集成度的裝置。農村地區青少年對科學同樣感興趣,我想為學弟學妹留下一個學習參考的教學道具,讓他們知道我這段時間學會了什么,并且他們也可以做到。”樂海濱即將升入高三,他希望大學可以報考電子類專業繼續學習。
“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在參與本次大賽活動的兩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看來,青少年們在比賽中互相學習、互相激勵,鞏固對科學的興趣,調動起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和遠大志向,將為他們未來成長成才、投身科學研究事業打下好的基礎。
本屆大賽由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賽場內,“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志向”的標語,見證青少年們度過一個難忘的暑假。(記者溫競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