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研學游”持續升溫。清華、北大等名校成為線路“爆款”,和名校學子交流,也被家長視為來之不易的機會。然而就在清華大學的開放景點——清華藝術博物館門口,一群自稱“清華學生”的年輕人,卻在交流環節兜售起所謂的“清華北大狀元手冊”和印有校徽的文創產品……這些沒有刊號的“書”和紀念品是正常合規的研學商品,還是“捆綁推銷”的“變相售假”?“研學”名義下的這些相關問題又是否有相應的監管?
(資料圖)
清華藝博門口的“勵志演講”
近日,市民梁先生(化姓)向北京新聞廣播“問北京”(新聞熱線65159063)反映,在清華藝術博物館門口,有人自稱是“清華學生”,和前來研學的學生們進行學習交流之后,再推銷書籍和紀念品等,但書沒有注明出版社也沒有刊號,紀念品也似乎不是清華大學官方出品。8月15日,記者來到清華藝術博物館探訪。在博物館入口左側的陰涼處,記者看到一個學生模樣的青年正在慷慨激昂地“演講”。
弟弟妹妹們,就拿一個禮物來回報你們的爸爸媽媽,知道是什么嗎?就是一張完美的高考錄取通知書……
據這位青年人介紹,自己是清華大學2022級本科生,農村出身、家庭貧寒,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清華大學,改變了家庭的命運。在場的聽眾有大概二、三十人,既有入神聽講的學生,也有正在錄音錄像的家長。
自稱“清華學生”的白衣青年正在“演講”/木子 攝
一位在場的家長告訴記者,自己是帶孩子來北京“研學”的,而這場演講,是旅行社安排的“清華學子交流活動”。
家長:是那個學校(清華)的學生,放假沒回家。應該是這個旅游團找了這么個(學生),導游直接給聯系的。
現場兜售印刷物《狀元篇》
“演講”持續了將近30分鐘。隨后,這位青年掏出了一本名為《清華北大狀元篇》的小冊子,以及一個附帶清華、北大校徽的鋼筆禮盒。他表示,這本書是他的學長學姐一起寫成的,而鋼筆禮盒是從清華校內文創店購買的,鋼筆和書本售價一共是200元,可以成套購買、也可以單獨購買。
青年:這是一套是200元錢的,比給自己的孩子買一些吃的喝的有意義得多,好不容易來到清華,也是給自己的孩子埋下一顆清華的種子,我覺得非常有意義的,對吧?
演講青年兜售的印刷物/木子 攝
鋼筆禮盒及校徽紀念品/木子 攝
隨后,大約有七、八位家長掏出現金,購買了相關紀念品。青年售賣的名為《清華北大狀元篇》、《清華北大學習篇》的手冊,尤其受到歡迎。記者查看了兩本“手冊”后發現,上面既沒有標注出版社,也沒有刊號、書號等編碼。書中有一些“高考狀元”的個人資料,以及他們的署名文章,文章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勵志、學習方法的。
青年:這兩本書里面呢,都是狀元們寫的文章,它那里面寫得特別好,上課怎么聽、怎么學,特別是數學之類的,這里面寫了好多好多的方法啊。
印刷物內頁/木子 攝
推銷者:屬校內社團活動
現場“演講”的這位青年也向記者出示了他的清華學生卡。他告訴記者,清華大學內部有一個“研學社團”,是學生們自發組織的,而自己是在指導老師的介紹下,與這個旅行社對接,負責本次的學子交流活動。
青年:清華研學社團,研學。這是第一年開放的,我們只有20多個人,一起做了這個活動。因為大家的行程上會有一個學子交流。我們老師是只跟這個旅行社(對接),然后我們20多個學生,做這個活動的。
青年向記者出示了他的學生證/木子 攝
記者也以游客身份詢問了在場的導游,但這位導游拒絕透露旅行社的名字及具體的研學項目。
導游:等我回去問問公司,再跟你說好吧。
當天晚上,記者再次多次致電這位“導游”,但對方卻表示,暫時不方便透露研學項目情況。
青年兜售的紀念品是官方商品嗎?
那么這些“紀念品”是否是清華官方出品呢?記者也詢問了清華藝術博物館的服務臺工作人員,她表示,鋼筆和小冊子都不是清華藝博的官方紀念品。
清華藝博服務臺:
這個不是,
我們的文創都在藝術商店里。
隨后記者又輾轉聯系上了清華大學校內文創店,店方工作人員表示,并沒有售賣過類似鋼筆。
清華校內文創店表示不存在類似商品/受訪者供圖
反映問題的市民梁先生(化姓)表示,自己的一位外籍朋友前幾天來北京旅游,購買了“落地一日游”服務,就被帶到清華大學門口進行了所謂的“學子交流”,并購買了相關紀念品,但對書中的內容提出了質疑。對此,梁先生表示:
梁先生:如果你是清華(大學)的學生,你可以建議大家去出版社買正版教材,或者是你有勞動付出的情況下,可以按照原價賣,這都是沒問題的。你為什么要賣假的呢?
清華:校內并無“研學”社團
那么,現場“演講”的這位青年人口中的“研學社團”是否存在?“問北京”記者致電清華大學學生處詢問核實。工作人員表示,清華大學從來沒有提供過任何官方“研學”服務,不過學生社團屬于校團委管理,是否存在“研學社團”,可以致電校團委咨詢。
學生處:大概率應該沒有研學(社團)這個說法,我們掌握的情況是這樣,但你再問一下校團委那邊。
記者查詢了清華大學官網上的學生社團名單,已登記的200多個社團中,沒有與“研學”相關的名稱及社團活動。
共青團清華大學委員會的界面可以查詢登記在冊的全部學生社團名單,其中并不存在以“研學”命名的社團/清華大學官網
隨后記者也致電清華大學校團委,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已注冊的學生社團中沒有研學類社團,也不確定這位學生的身份是否是校內學生。
校團委:反正咱們官方確實是沒有任何研學(社團),所有打著類似名號的,就不用信就完了。
游客正在傳閱青年兜售的紀念品/木子 攝
既然學校官方沒有提供研學服務,也并不存在所謂的“研學”社團,那么這一由所謂清華在校學生出場交流并兜售紀念品的“研學團”是什么情況呢?清華藝術博物館內一位帶隊的“研學團”導游表示,如今的“研學活動”魚龍混雜,不同旅行社組織“學子交流”的方式不同,也存在著以普通大學生“冒充”名校學生的情況。
導游:聯系學生不用通過學校。但現在反正是很亂,非常亂。(你說的)那種不一定是是清華的(學生),甚至有的就是一般的大學生,掛羊頭賣狗肉。
“研學”中的推銷行為誰來管?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同月,國家旅游局出臺《研學旅行服務規范》。《規范》規定,所謂研學旅行,是指“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游活動”。那么,“研學”過程中的推銷、售賣行為,又該由誰來管理呢?
針對上述市民反映的問題,記者首先致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投訴熱線。工作人員表示,會將相關情況反映給保衛處,但博物館及保衛處沒有強制執法權,對于館外的推銷行為,只能進行勸離。
清華藝博投訴熱線:這種確實不太合適,但其實是這樣子的,我們呢,只能是去勸說,甚至勸阻都不一定會有效果。因為我們沒有任何比較強制的權力,這種只能友善地提醒一下,不然也有點越權了。我們會跟保衛處反映一下這個情況。
隨后,記者致電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場質量監督與咨詢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表示,文旅局質量監督與咨詢服務中心只負責針對旅行社貨不對板、虛假宣傳等行為進行監督管理,而這種研學活動中的文創產品“推銷”,文化執法總隊或許可以管理。
文旅局質量監督:因為這游商,就是零散人員,文旅局管不了啊,我們只管旅行社那種的。可能(文化)執法總隊能管他,因為人家有執法權。我們現在分成兩個單位了。
記者于是聯系到北京市文化執法總隊。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針對“研學”活動,還沒有相關的行業規范,因此執法部門也只能按照傳統的旅游服務進行管理,而像目前這種在“研學”活動中設置“學子交流”,再以“學生”身份進行推銷的情況,并不違反現行的法律法規。
文化執法總隊:這個研學是這兩年也是新興起的一個東西,現在也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我們還是按照傳統的旅游這么著來執法,如果要是導游比如說賣東西,那是違法,但是因為這個人家是研學的項目人這么一個項目,人家項目過程中穿插著這些東西,咱也不能說人家違法不違法。
這位工作人員還表示,目前這種在景區門口、以“工作人員”“學生”等名義兜售商品的,管理的主體責任在景區管理方,從實踐層面,執法部門很難主動執法。
文化執法總隊:這種情況下,要投訴也是清華投訴。打著清華的名義去賣東西,那被侵害方是清華對吧?反正博物館自己的片區里邊,我們很難走進去執法,人家都沒反對的話沒轟走的話,我們這怎么管?但凡要管,可以報警,有各種辦法給他們處理掉。
專家建議設立“家長觀察團”
今年這個暑假,“研學游”大熱,但同時也引爆了許多問題。那么,對于研學游中間出現的問題,究竟該如何監管呢?文化產業、社會教育領域學者李想表示,關鍵需要相應的行業標準、法律規范等,跟上研學市場的發展,管理部門才能對其中亂象進行有效監管。
李想:因為研學相對來說是一個較為新興的事物,在法律法規層面上,可能沒有相應的規制。我們以前相應的,比如說像旅游方面的管理,或者是對一些文化類機構的管理,可能在研學這個方面呢,相對來說比較薄弱,需要我們提出更加有效的一些管理辦法。
2016年國家旅游局曾出臺《研學旅行服務規范》/國家旅游局官網
研學游本質上是寓教于樂,旅游和學習相互促進的教育實踐活動。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教育專家熊丙奇就表示,在研學中設置“學子交流”活動,可以使研學活動更為豐富生動,本來值得鼓勵。而針對如“冒名交流”、胡亂推銷的行為,可以設立“家長觀察團”,讓家長成為研學質量監督的主體。
熊丙奇:我們以前提了一個建議,就是所有的研學活動,應該有一個家長觀察團參加。因為只靠機構的監管機制和監管部門監管是很難的,文旅部門只能保證機構有相應的資質,但最終你要保護未成年人利益,那家長參與研學的這個過程,才可以知道你是不是按照事先的承諾來設計活動,按照最初的宣傳來提供相應服務。
2020年3月發布的《中國親子游與研學旅行年度發展報告2019》顯示,全國范圍內,研學旅游相關企業已經增長到了1萬3千多家;2021年,研學類機構已經達到了3萬1千7百多家,研學市場正在不斷發展。對此,文化產業、社會教育領域的學者李想表示,在目前監管還沒有完全跟上市場發展的情況下,如何對已出現的亂象進行有效管理,考驗著文旅部門的管理智慧。
李想:在當下相對來說比較真空的環境下,其實也需要我們的文旅執法機關,根據現行的法律法規,去規范這些公司的經營活動。也需要提醒消費者們,要識別清楚相應的這些研究機構哪些是合規的,哪些是不合規的。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基本的判斷標準是游客權益是否受到侵害。如何在現有架構下加強監管和權益保障,推動市場的健康良性發展?有關研學游問題,北京新聞廣播也將持續關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