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劉洋(云南財經大學)
8月11日,為切實保護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哈爾濱市紀委監委通報了4件澄清正名典型案例。消息發出后引發了熱議,有人認為這是“弘揚正義、樹立正氣”,也有人卻對此表達了疑惑。(8月12日《哈爾濱日報》)
其實今年以來,已經有多地集中為受到不實舉報的官員澄清正名了。據黑龍江網消息,截至5月底,黑龍江對245件失實檢舉控告進行澄清正名,并對全省實施誣告陷害行為的黨員和公職人員立案。7月,山東、青海等地也通報了多起相關案例。
一直以來,各地紀委監委以零容忍態度反腐懲惡,暢通監督檢舉渠道,讓群眾反映問題更加便捷,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不實舉報。而這對于那些真正肯辦實事、卻反被誣告陷害的干部來說,無疑傷害了他們的信心。所以,我們在打擊腐敗的時候也要對不實舉報及時澄清,以保護好廉潔的干部。
近年來,為官員澄清正名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這在很多規章制度中都有所提及。哈爾濱市紀委監委在信訪舉報須知中明確指出,檢舉、控訴、申訴人要對事由真實性負責,禁止惡意舉報行為。《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等多部條例規定,對受到誣告、誹謗、嚴重失實舉報的黨員,黨組織要及時為其澄清和正名,并在一定范圍內公布。澄清工作通常由部門建議或被舉報人申請,啟動相關的程序并完成。
澄清正名是對廉潔官員的保護和鼓勵。針對哈爾濱此次通報,有網友認為,“清者自清”,為官員正名是“多此一舉”。其實并不然。在進行澄清后,相關證明會寫進廉政檔案,因此對于官員來說,誣告如果不得到澄清,不僅會受到直接的處罰,而且會影響后續的工作。同時,及時對錯誤檢舉進行糾正,也能讓官員不必畏手畏腳、為擔心被誣告所困,能夠更加自信積極地投入為人民的服務的工作中來。
與此同時,為官員正名也有利于塑造廉潔正氣的黨員干部隊伍形象,改善官民關系。從此次通報的四件案例看,通報涉及官員挪用地方項目專款、枉法裁判、房產轉移、工程項目招標等百姓重點關注的領域。在這些領域,從前的腐敗案件確實不少,許多民眾對這些相關領域官員或已產成了不好的刻板印象。由此看來,這次澄清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大家對這些官員的固有印象,促進融洽的官民關系的形成。
此外,為官員正名也是與百姓溝通。在基層工作中,由于普通百姓和官員可能存在著信息差,對于一些問題產生些許誤解是不可避免的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北航廉潔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就表示,“黨政機關的一些工作公開透明不夠,未提示群眾知情權”是造成大量失實舉報的重要原因。我國在為官員澄清的通報中,雖然按照規定澄清內容主要是核查的結果,不得涉及工作細節等,但其中有很多內容仍然可以起到解釋溝通作用。比如在為通河縣發改局局長王某某澄清正名的通報中,群眾舉報王某某指使其分管部門不履行職責、濫用職權、包庇違法。但紀委監委指出,經過查實,實際上,王某某任職時間與項目評定標準時間并不相符。
可見,打擊腐敗固然是一項長期堅持的工作任務,但是及時澄清正名,護住廉潔也必不可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