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模型市場競爭如火如荼的當下,作為加入“戰局”的敲門磚,三大電信運營商相繼發布了其自研大模型產品。從中國聯通的“鴻湖”圖文大模型,中國移動的九天·海算政務大模型和九天·客服大模型到中國電信的TeleChat大語言模型,雖應用場景各有不同,其戰略布局卻殊途同歸。運營商加入大模型戰局有何目的?運營商投下的這顆石子,將在整個大模型乃至人工智能產業中泛起怎樣的漣漪?
(資料圖)
運營商異軍突起
“對運營商來講,AI接下來會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艾媒市場咨詢董事長張毅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在信息時代的浪潮中,各大電信運營商紛紛不約而同地落子大模型領域,其自研大模型在企業未來的戰略布局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電信運營商布局大模型領域,既是迎合信息時代變革的大趨勢,更是商業價值角度的必然選擇。
作為人工智能新一輪爆發的轉折點,大模型標志著通用人工智能正逐漸“走進現實”,開始在應用端嶄露頭角。中國移動集團級首席科學家,人工智能與智慧運營中心總經理馮俊蘭表示,通信行業正面臨著通信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趨勢,而攻關人工智能領域,則是運營商為時代交出的答卷。馮俊蘭告訴記者,大模型是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大平臺”的能力底座,人工智能領域的全面探索與布局是中國移動作為通信運營商的核心戰略。
Gartner 2022年人工智能技術成熟度曲線
從商業變現角度來看,運營商布局大模型更是迫在眉睫。張毅告訴記者,目前,雖然最近一兩年云服務、政企服務等業務成長很快,但電信運營商主要的收入渠道仍是流量業務。張毅認為,從上一代的“語音”到這一代的“流量”,隨著不同技術的運用發展,運營商的業務體系是在不斷迭代中發展的。“流量服務億萬級的業務體量必須要有迭代。”張毅說。他表示,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當下,大模型作為運營商當下成熟流量服務的迭代錨點,是運營商業務的突破點,更是他們未來發力的重點。
此外,人工智能與大模型未來更多的應用場景也是電信運營商們的著眼點。雖然在當下,大模型的開發與應用已經受到空前的重視,但大模型的實際應用仍然只在初期探索階段。有關專家表示,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深入,大模型未來的應用方向很可能聚焦在操作系統方面,成為下一個商業增長點。因此,運營商布局大模型領域的舉措,一方面也是發掘其商業價值的體現。
運營商手握獨特“底牌”
雖然三家電信運營商在進軍大模型領域的戰略規劃上達成了共識,但其推出的產品卻是各有千秋,面向著截然不同的應用場景。記者了解到,中國聯通的“鴻湖”大模型立足于圖文雙模態,從運營商的增值業務場景出發,將不同模態內容對齊到文本,實現了跨模態的內容理解;中國電信TeleChat大模型依托5G消息為政務客戶提供政務短信智能化多輪問答服務;而中國移動的九天·海算政務大模型和九天·客服大模型則聚焦數字政府建設與智能客服應用的細分領域。
中國移動九天人工智能平臺概況
面對著大模型行業激烈的競爭,電信運營商們也握著獨特的“底牌”。張毅表示,運營商本身具有流量優勢、算力優勢和大數據優勢,在與競品對比時,資源優勢會非常明顯。“他們發展大模型,是把自身的資源應用在新的商業領域作為保障的。”張毅這樣告訴記者。無獨有偶,馮俊蘭也表示,運營商所具有的算網融合背景、核心技術和運營能力都是在大模型行業中的核心競爭優勢。
在提到進軍大模型領域后無可避免的、與互聯網廠商的競爭時,馮俊蘭分析道:“互聯網等消費側智能化滲透率高、應用成效明顯,但供給側智能化水平發展相對不足,人工智能的溢出帶動效應還未充分釋放。”馮俊蘭表示,相較于追求大模型的商業效益,作為運營商,中國移動的側重點會更加聚焦在推動國民經濟主體行業和社會民生領域智能化發展上,力求推動我國綜合生產力和未來核心競爭力的增長。
智能服務運營范式亟待更新
作為國家“新基建之智”,人工智能未來的潛力可見一斑。馮俊蘭告訴記者:“在通用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及服務給將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底座。”因此,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趨勢,精準推動產業發展,就成了大模型產業下一步發展的重點。專家提出,未來,模態融合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生物識別AI技術到大模型,只有實現了全模態的融合后,才稱得上是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的開始;此外,大模型由單一發展語言類模型到與數字化系統、具體機械部件相結合,由純數字經濟向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的轉變也是大模型產業的必經之路。
馮俊蘭表示,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智能服務運營范式:一是要創新運營供給模式,實現全場景全要素能力運營與供給;二是要創新業務賦能模式,實現從“X+AI”向“AI+X”的根本性變革;三是要創新產業合作模式,實現向體系化協同創新轉變。馮俊蘭告訴記者:“作為實現智能服務運營范式創新的總體目標和關鍵載體,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大平臺’的構建將是未來工作的重點。”
記者了解到,中國移動將通過創新鏈、供應鏈、資本鏈的多鏈協同,升級“九天攬月”人工智能產業合作生態,與產業共同攻關大模型核心技術、共建先進大模型基礎設施、共創行業大模型和相關標準,推動基于大模型的規模化行業應用蓬勃發展,加快形成面向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賦能輻射圈。
事無絕對,運營商的大模型在具有獨特優勢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人才缺口、相對固化的商業模式和人工智能作為新興產業本身存在的問題,都是亟待運營商解決的難題。
張毅告訴記者,運營商在進軍大模型時具有的成熟資源與背景,同時也注定了運營商大模型缺少市場的靈活性。“如果能對這一點加以完善,我相信,運營商的大模型會是下一個‘十億級’。”張毅說。此外,相關賽道的產品化經驗不足也是運營商,乃至于整個大模型產業面臨的挑戰。目前,只有GPT與搜索引擎的融合與各種原畫創作用途的大模型實現了商業模式上的成熟化,而大模型在其他行業的落地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專家表示,大模型未來的發展,取決于其是否能在千行百業都找到適宜的商業模式。
談到大模型產業本身,馮俊蘭表示,目前我國大模型產業面臨著三大挑戰:一是國產智算芯片等基礎軟硬件較為薄弱,亟需大力推進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國產化加快發展;二是國內數據資源分散,急需統籌建設高質量數據集并建立數據流通共享機制;三是模型等方面的自主關鍵核心技術不足,亟需加強技術骨干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強化人工智能策源創新能力,并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化協同的創新科研體系。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