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培分析公司(Ampere Analysis)的一份調查顯示,相比2021年第一季度37% 的互聯網用戶聲稱在平常的日子里很少或根本不看線性電視,到2023年第一季度,這一數字上升到了45%,增長了22%。反映出傳統線性電視所面臨的不甚樂觀的用戶流失現狀。
這一調研還顯示,雖然年輕群體對廣播電視最不感興趣,但在聲稱不看線性電視的人群中,35%的人年齡在45歲以上,比2017年第一季度的28%有所上升。這也意味著,連電視前最主要的中老年受眾群體,也在越來越多地放棄線性電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雖然是來自國外的調研,但傳統線性電視遭受沖擊同樣也是國內市場所面臨的。最直觀的例子無疑是近些年眾多地市級頻道的關停并轉,有數據顯示,僅2022年,就有20多個頻道頻率陸續關停。
雖然電視頻道的“精簡精辦”本就是廣電深化供給側改革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但本質上,這還是源于在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業態的沖擊下,傳統電視頻道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當下用戶快節奏的娛樂消費習慣。
根據《2023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億,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7.51億,分別是網絡視聽的前兩大應用。
相比這些擁有巨大聲量甚至已經發展成為網絡基礎設施的業態,傳統電視頻道頗顯落寞。比如具體到營收上,《2022年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統計公報》顯示,不管是傳統廣播電視廣告收入,還是傳統廣播電視節目銷售收入和電視購物頻道收入,都有兩位數的下滑。
而且,對當下的電視直播頻道而言,起碼在用戶感知上還是免費的,如果將其單獨進行收費,參考去年9月用戶因在OTT平臺觀看《開學第一課》發現CCTV-1竟然都要VIP而引發廣泛抗拒和吐槽的事件,電視直播用戶大概率還會進一步流失。
長短視頻平臺在用戶注意力和觀看時長上對電視直播帶來分流的背后,是前者在業務場景和需求滿足上對后者替代性的不斷增加。
比如愛優騰等長視頻平臺,隨著內容自制能力的不斷增強,在內容產業鏈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尤其是,在此過程中,這些平臺還在不斷加大獨播占比,也導致了近些年不少內容出現從先臺后網到臺網同步,再到先網后臺的轉向趨勢。
短視頻方面,且不說從信息獲取到視聽娛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在趣味性、互動性、便捷性方面就已經對傳統電視直播形成了體驗上的“降維打擊”,僅是直播內容上,不管是新聞、體育賽事直播,還是晚會、演唱會直播,或是早已達千億規模的帶貨直播,都在對傳統電視直播產生沖擊。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很多內容還可以直接投屏。
此外,在全媒體多元融合傳播環境下,就像央視的新聞聯播、朝聞天下、春晚等欄目,早已開始了在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平臺的直播嘗試。如果說這些還只是某個具體欄目向短視頻平臺的遷移,那么如CCTV-6,則已經在分時段地在抖音等平臺進行轉播。
抖音上的央視直播欄目
其實,哪怕聚焦于大屏渠道本身,根據CSM此前發布的《2022年電視大屏收視洞察》,大屏非直播內容、互動內容也在不斷蠶食用戶時間,收視份額持續上漲,并擠占直播空間。
這是一個渠道愈發多樣、用戶不斷分流的時代,再加上傳統電視直播內容的不可替代性在降低,而其線性模式很多時候又難以適應當下快節奏、碎片化的生活,導致人們觀看視頻點播、短視頻、網絡直播的理由在不斷增多,而觀看傳統電視直播的理由則在不斷減少。
尤其是,如文章開頭調研數據所顯示的,國外45歲以上不看線性電視的人群也在增多,就國內而言,雖然中老年用戶是電視直播最主要的觀看人群,但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下沉,短視頻、網絡直播在這一群體中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加大,他們對傳統電視直播的依賴性也在降低。
當然,電視直播目前依然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只不過,在傳統廣電向新型媒體轉型的過程中,廣電在各個新媒體平臺的公信力也在不斷建立,相較之下,這反而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
種種因素下,傳統電視直播面臨的挑戰不斷增多,尤其是在公信力、用戶習慣等優勢逐漸被消解的背景下,留給電視直播的窗口期并不長。
對此,有觀點認為,長遠來看,央視級、省級衛視頻道由于地位強勢,未來依然將持續發揮影響力,但地方頻道則存在很大被替代的可能。因此,電視直播需要新的變革。
目前,除了關停并轉,行業也在采取措施,以鞏固電視直播的地位和優勢。比如在IPTV、有線等大屏渠道,正在進一步將電視直播定位為第一使用場景,甚至要求開機后的界面必須是電視直播界面;再比如拓展更多傳播渠道,如上述提到的一些央視欄目,不斷將優勢內容延伸到新的媒體平臺。
除此之外,對于電視直播頻道這一業務形態本身的變革,有觀點認為,未來可以從區域性的直播向標簽化、行業化的直播靠攏。也有觀點認為,對一些地方直播頻道而言,可以基于本地化優勢,做好媒體+服務、媒體+政務等方向的轉型。
其實,除了新聞、賽事、晚會等少數需要實時直播的內容外,傳統電視直播頻道本質上就是一種輪播,基于此,融入智能推薦,或嘗試FAST等新模式,以滿足用戶不斷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也是電視直播頻道可以探索的方向。
可以說,作為電視端最基礎、最具代表性的業務,電視直播頻道將持續存在,但其形態和內涵接下來則會迎來更多新的變化。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