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洋口國有林場在杉木林下套種楠木。福建日報通訊員黃海攝
(資料圖)
近日,省綠化委印發《福建省國土綠化規劃(2022—2030年)》。作為福建首份省級國土綠化綜合性規劃,提出了至“十四五”末及“十五五”末全省國土綠化的主要任務和目標。
根據最新統計口徑,福建省森林覆蓋率高達65.12%,連續44年領跑全國。森林覆蓋率已接近“天花板”,還有綠化空間嗎?樹還要怎么種?這份《規劃》提供了行動指南。
見縫插綠
生態“優等生”其實也有過歷史欠賬。早年,由于亂砍濫伐、植樹成活率低等問題,福建國土綠化曾陷入“年年造林不見林,年年舊地再造林”的尷尬境地。1988年,全省宜林荒山2600萬畝,疏林地600多萬畝。
為改變這一局面,福建于1989年開始實施“三五七”造林綠化工程,也就是用3至5年完成宜林荒山造林,7年實現“綠化八閩”。1992年,福建成為全國第二個基本消滅宜林荒山的省份。此后,福建又開展了“四綠”“大造林”等工程,國土綠化工作日臻佳境,相關指標屢創新高。
根據福建省林草濕數據與國土“三調”對接融合成果,福建現有森林面積807.7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5.12%、位居全國首位,森林蓄積量8.07億立方米、全國排名第八位,其中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為121.64立方米/公頃、全國排名第三位。
綠上還要加綠。《規劃》明確了全省國土綠化目標:至202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5.24%,森林蓄積量達到8.10億立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1.00%;至203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5.31%,森林蓄積量和城市建成區綠地率穩步提升。
從60分到90分容易,從90分到100分就難得多了。
首要難題是造林空間有限。早前,自然資源部聯合國家林草局部署各地調查摸清可造林綠化的空間。初步調查評估結果顯示,福建至2030年可造林綠化面積僅2.78萬公頃,平均每年3000余公頃。有限的造林空間中,又大多是巖石裸露地、廢棄礦山用地、城鄉廢棄地這樣的“困難地”,造林難度相當大。
“國土綠化,不能只盯著山上的空間。”省綠化辦專職副主任鄒炳淵說,應當統籌推進山上山下、城市鄉村、山區沿海造林綠化,“不斷挖掘綠化潛力,拓展造林空間,實現應綠盡綠”。
因此,《規劃》提出,要對不同土地類型開展造林綠化空間適宜性評估,確定規劃造林綠化空間和位置,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統一管理,為科學合理安排年度綠化任務提供依據。
在合理增加城鄉綠化用地方面,應結合城市建設,采取見縫插綠、拆違建綠、留白增綠、立體綠化等方式,合理增加城市綠化面積;統籌推進鄉村綠化美化,鼓勵通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利用廢棄閑置土地增加村莊綠地。至于“困難地”造林,《規劃》則提出加強土地改良與修復技術,強化耐瘠薄、耐鹽堿樹種篩選與應用。
綠美俱佳
過去,林業發展更看重經濟效益,林農熱衷于在一片區域內種植杉木、馬尾松等單一用材樹種,樹種結構不盡合理,同質化比較嚴重,針葉林純林比例偏大。比起針闊混交林,針葉林純林生態效益較差,特別是防火、防病蟲害能力弱。有感于此,福建近年來一直主張科學造林,通過樹種優化、林分優化,精準提升森林質量。
森林蓄積量,是衡量森林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來自省林業局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全省森林面積由801.27萬公頃增加到807.72萬公頃,凈增6.45萬公頃;森林蓄積量由6.08億立方米增加到8.07億立方米,凈增1.99億立方米,實現了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連續“雙增長”。
2021年,省綠化委便出臺關于科學造林綠化的實施意見,提出“調結構、提質量、增資源、強效益”的原則。此次《規劃》再次強調:“存量增量并重、數量質量統一,科學開展造林綠化和森林經營,精準提升綠化質量,系統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提出,要按照“樹種珍貴化和鄉土化,材種大徑級化和高價值化,結構復層異齡化和生態化”的要求,開展森林精準提升工程建設。
以松林改造為例,要優先推進馬尾松樹種組成八成以上喬木林分改造提升,重點采取(間)伐撫育、帶狀采伐、皆伐改造提升等措施。至2025年,規劃實施松林改造面積33.33萬公頃;至2030年,規劃實施松林改造面積66.67萬公頃。
要綠起來,還要美起來。
當前,福建森林生態景觀較單一,彩化美化效果不足,生態服務功能不強。《規劃》提出,通過生態修復、林相改造和景觀提升,持續推進城市、鄉鎮、村莊的綠化、美化、彩化,使森林景觀成片、成帶、成規模。
事實上,早在去年4月,省林業局便出臺了全省重點區域林相改善行動方案,該行動聚焦城鎮周邊、江河兩岸、交通干道兩側、村莊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重點區域林業資源,因地制宜、適地適綠,營造鄉土樹種、珍貴樹種、彩色樹種。行動開展以來,全省累計完成重點區域林相改善11.98萬畝。
通過開展林相改善行動,一批嫵媚多姿、美韻盎然生態景觀林,成了城鄉新景觀。5月以來,廈門市共新建或改造提升連心園、美仁宮公園、瑞景中心邊側綠地、金湖公園等4個“口袋公園”。綠美俱佳的“口袋公園”成為鷺島市民休閑好去處。
合作共贏
國土綠化工作需要林業、自然資源、住建、交通、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通力配合,各盡其責。對此,省綠化委的成員單位都有明確的職責分工。
福建優異的生態成績單,正是各個部門協作聯動的成果。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福建發改、財政、林業部門累計安排90.40億元支持造林綠化、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森林資源保護等國土綠化項目建設;自然資源部門投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資金17.23億元;住建部門投入城市園林綠化建設資金37.70億元;交通運輸部門投入高速公路綠化資金2.90億元,新增綠化里程967.50公里、新增綠化面積約4.30萬畝,投入國省道綠化資金1.70億元,實施綠化里程2520公里;水利部門投入水土流失專項治理資金22.86億元……
此次《規劃》涉及全省20多個部門,銜接了自然資源、林業、住建、環保、交通、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專項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各部門的國土綠化責任。
其中,交通部門要以“綠色生態長廊”、五優“美麗交通生態公路”為抓手,推動全省高速公路、國省干線、普通公路綠化建設,全面推進綠色交通生態網建設;水利部門要加強水源涵養和河湖保護,以“六江兩溪”沿岸生態修復與治理為重點,構建重點水系綠色廊道;自然資源部門要聚焦生態區位重要、生態問題突出、嚴重影響人居環境的歷史遺留礦山,統籌有序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在資金保障方面,應不斷優化創新國土綠化投入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健全森林保險制度,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大力發展和創新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推廣“閩林通”系列普惠林業金融產品。
部門聯動,社會同樣需要廣泛參與。《規劃》提出,創新義務植樹形式,引導公眾通過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等方式,履行植樹義務。同時要完善義務植樹評價、認定等制度,激發公眾參與義務植樹的內在動力,發揮“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作用,逐步建立以義務植樹基地為基礎的義務植樹系統。
(記者張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