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搭子社交”這個詞火了。這是一種因某一共同興趣愛好或共同需求結合而成的新型社交關系,追求的是在某一特定領域的精準陪伴,主打的是萬物皆可搭。吃飯要有飯搭子,講話要有話搭子,追劇,當然也要有劇搭子。
(資料圖片)
追劇搭子用途十分廣泛,可以分享劇情細節、劇外八卦、追劇感受等等一切與劇有關的東西。但這一切的前提是,雙方看了同樣的劇集,否則,就只是一場單方面的輸出,缺乏有效的互動和交流。
因此,互相安利就成了追劇搭子之間的普遍行為。但總會有那么些時刻,總會有那么些劇,讓人使出渾身解數也安利不出去,看了劇的一方洶涌的表達欲無處傾瀉,追劇搭子形同虛設。
安利失敗,究竟是劇本身太趕客,還是安利者的方式方法錯誤,又或者是被安利的人油鹽不進?誰該為一個追劇人的寂寞買單?
滄海遺珠,僅粉絲可見?
近年來影視圈流行“滄海遺珠”的說法,泛指業務能力強卻紅不起來的藝人,而對標影視劇,自然就是那些內容優質,觀眾卻寥寥的劇了。
1000個讀者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1000個觀眾心里也可能有1000部滄海遺珠劇。在各大社交軟件上搜索安利不出去的好劇,被提名的劇沒有一千也有八百。
真的有那么多被埋沒了的好劇嗎?
據骨朵不完全統計,被網友提名最多的幾部堪稱“滄海遺珠”的國產劇有《宸汐緣》《紅色》《毛騙》《舞樂傳奇》,這些劇的豆瓣評分都在八分以上,打分人數大都在幾萬到十幾萬不等。評分人數最多的《宸汐緣》,截止目前打分人數有22.7萬。
從題材來看,既有當年熱門的仙俠賽道(《宸汐緣》),也有相對小眾的抗戰(《紅色》)、懸疑(《毛騙》)、武俠傳奇(《舞樂傳奇》)。
僅從數據來看,《宸汐緣》被劃歸到滄海遺珠里似乎有些名不副實。二十幾萬的打分人數,相比其他被提名的遺珠劇已經是倍殺,但不可忽視的是仙俠劇向來底盤大,這一打分人數在同類型劇中并不算高。
一方面,《宸汐緣》口碑發酵、熱度攀升,一路逆襲至近幾年仙俠劇最高分,都是劇播中后期的事情。其開播收視并不突出,豆瓣開分也只有5.4分。另一方面,《宸汐緣》對標的是同一導演的現象級大爆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因此許多劇粉對這部劇的體感仍是惋惜“熱度不夠、安利不出去?!?/p>
回溯當年《宸汐緣》開播初期,因兩位主角倪妮和張震的扮相不符合傳統仙俠劇,而被質疑“中老年仙俠”。再加上三生三世的劇情設定在當時也已略顯老套,廉價特效又讓劇集審美雪上加霜,被網友諷刺為“土味緣”,開頭劇情也略顯平淡,不夠抓人。
種種因素疊加,造成了《宸汐緣》只能成為第二眼好劇——即觀眾需要忽略第一眼的不良印象,繼續看下去才能get到的劇。
無獨有偶,上文提到的其他幾部安利不出去的劇,雖然在題材上較為小眾,無法與《宸汐緣》相提并論,但安利不成功的關鍵詞也大差不差。
《紅色》的兩個主角大齡感十足,劇情節奏緩慢;《毛騙》因為投資有限,畫面粗糙,道具簡陋;《舞樂傳奇》僅聽名字就會讓部分觀眾意興闌珊,再加上造型奇葩,即使編劇是王倦也回天乏術。
缺點雖然明顯,但好在優點也足夠突出。能在疊加了諸多不利元素的基礎上收獲豆瓣高分,必然也是有兩把刷子的。
《宸汐緣》演員演技出眾,對于仙俠劇中老生常談的“情”做出了新的探討和突破;《紅色》邏輯縝密、制作精良,諜戰劇里糅合了上海情調,是“花樣年華+福爾摩斯”的結合體;《毛騙》題材新穎、劇情扎實、人物形象鮮明;《舞樂傳奇》劇情絲絲入扣,全程燒腦,時刻高能反轉。
但大爆劇通常是全方位無短板的,而這些劇,長板夠長,短板卻也夠短,限制了其破圈可能,也注定它們只能在可以忍受其短板的小范圍人群內收獲高口碑。
當然,也有些所謂的滄海遺珠實屬魚目混珠,既無口碑也無熱度,僅憑粉絲的個人愛好被封為冷門佳劇。這樣的粉絲限定劇,也只能圈地自萌,安利,自然是賣不出去的。
安利:賣不出?
“都給我去看!不看后悔?。槭裁床豢???。 ?/p>
咆哮式文體是很常見的安利話術,這種看上去就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文體,很適合用于激情安利。不過在花樣百出的安利方式面前,咆哮體也只能算是基礎款。
點進一部熱播劇的微博超話,可以看到各種圖文和視頻,有劇粉們對劇情的各類解讀,基于劇情的各類二創,以及各種角色安利。
對于沉浸式追劇愛好者來說,劇集超話是快樂大本營,是劇粉們的天堂。但在劇集超話內的狂歡,一旦轉移陣地,就很容易變得尷尬,過度安利,往往會引起路人反感。
在豆瓣國產劇組,開帖過多、討論度過高的角色和明星名字,時常會被設為違禁詞,以減少各種粉黑大戰,保持小組生態。相比之下,抽獎可能是更實際的安利方式,獎品通常是視頻會員月卡、奶茶、紅包等,參與抽獎的方式通常是頂帖。
和普通劇粉們相比,活躍在抖音、快手、B站、小紅書的影視區博主們的安利可能更有效一些。特別是一些剪刀手太太們,甚至可以“二創帶動原創”,憑借優質剪輯成功吸引觀眾看劇,達到安利效果。比如前段時間爆火的《長月燼明》,最初的出圈視頻便是女二陳都靈的定妝視頻。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對于一些頗有爭議的劇,影視區博主們的安利,有時反而會激怒觀眾,甚至殃及自身。比如去年爆火的《夢華錄》,因為“雙潔”設定飽受爭議,一些在B站安利的up主,被不少網友質疑收錢。
顯然,這屆觀眾不那么好帶了。
被安利:吃不下?
2017年,馮小剛在某電影論壇上炮轟中國觀眾,“不管是導演,演員,后期,宣傳,公關,水軍,誰也不想拍一部垃圾電影。自始至終,都是被觀眾逼迫。因此,垃圾觀眾才是垃圾電影的罪魁禍首。”
陳凱歌每每在提到自己人生中的滑鐵盧《無極》的時候破防,還曾說過“五年內沒人能看懂《無極》?!?/p>
兩位大導演一個攻擊觀眾垃圾,一個鄙視觀眾看不懂自己的大作,本質上還是因為觀眾不買他們的賬了。
畢竟現在早已不是為了看一部劇、一部電影萬人空巷的時代,新的影視劇多如牛毛。影視劇之外,也還有短視頻、游戲等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選擇多了,觀眾自然也就變得挑剔了起來。
在社交平臺上圍觀各種安利失敗現場,可以看到各種拒吃安利理由:因為劇名土不想看,因為主角是流量明星不想看,因為主角不是流量明星不想看……還可以看到一些“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安利翻車現場,安利者的萌點恰好是被安利人的雷點。
不接受安利當然有個體差異,畢竟人和人的興趣愛好往往天差地別。但從整體來看,在審美多樣化、選擇也多樣化的時代,一些細枝末節的點會被放大如豌豆公主床墊下的那粒豌豆,成為觀眾難以忍受的存在,轉而將注意力投向別處。畢竟,觀眾可以選擇的實在是太多了。
僅就暑期檔劇集而言,愛優騰芒四大視頻平臺就推出了多部涵蓋古偶、青春、現實等類型題材的新劇,各方混戰,想要突圍,還是要有點真功夫在。
在海量的信息與資源面前,影視觀眾已經從以前一直被動地接收影像的客體轉換成了主動。
以前對于影視劇的宣傳信息,觀眾是被動接收的,片方傳達什么,觀眾就接受什么,片方的安利很容易就能傳送給觀眾,而現在隨著信息爆炸時代到來,觀眾更傾向于積極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一部沒有特點、無法吸引觀眾注意力的作品,自然很容易被觀眾忽略掉。
當代觀眾能夠通過不同渠道,接觸到更為豐富的娛樂類型,認知和鑒賞能力提高,審美也趨向多元,而掌握話語權的創作者們再試圖審判甚至霸凌他們的審美和鑒賞能力,填鴨式地塞安利,就不那么容易了,也難怪這屆觀眾們被打上叛逆的標簽。
事實證明,只有尊重觀眾,才能贏得觀眾。《人世間》導演李路就曾說過,“永遠不要低估觀眾的審美水平”,一部劇集若想安利成功,最終還是需要落實到看劇的人身上來。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