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術中紡院海西分院技術人員在配置測試溶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核心提示
晉江市三創園,綠樹掩映間,一座環形建筑格外清新。陽光明媚時,透過玻璃外墻能清晰看見科研人員忙碌的身影。
這里是晉江發力新材料賽道的重要載體——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2021年12月,由晉江市引進,已落地2個研究中心、5個共建實驗室,全面導入人才、成果在晉江落地轉化,為傳統產業、傳統材料的升級注入創新基因……
與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類似,大院大所與地方協同創新的平臺在泉州并不少見。近年來,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泉州引進建設18家大院大所,主要與國家級科研院所、知名高校、行業龍頭企業、科研社會團體組織等合作,覆蓋智能裝備、電子信息、紡織鞋服、石油化工、新材料、陶瓷建材、生態環保等“新”“老”領域,向大院大所要發展新動能。
大院大所是高端技術成果轉化的“頂梁柱”和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引擎”,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最強大腦”。大院大所與地方產業、企業擦出怎樣的火花?如何盤活院所基礎研究資源,使之成為哺育下游產業的汩汩源泉?近日,記者來到晉江,探訪涉及紡織鞋服領域的大院大所。
“國字頭”開路
身處晉江市青陽街道一帶,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晉江)有限公司(簡稱“晉江院”)的辦公樓并不亮眼,然而,里面卻別有洞天。
一見面,中國皮革制鞋研究院副院長兼晉江院院長王文琪就帶著記者到樓里參觀,這里有先進鞋用彈性體研究中心、三維數字化設計開發中心、高端綠色鞋服新材料中心、制鞋智能制造實驗室……1萬平方米的場地,實驗室配套齊全。
實驗室里,一臺設備正在高速折壓一排樣鞋。“一雙鞋子上市前要達到各種標準,僅其中一項耐折性能測試,就需要彎折成品鞋至少4萬次。”王文琪說,像這樣的科研檢測設備,晉江院有400多臺套。
王文琪35歲那年,晉江院創立,他任晉江院副院長。輕化工程專業出身的他,帶著團隊在這里創業,一待就是10多年。
晉江院成立于2013年8月,由晉江市政府引進、中國皮革制鞋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皮革制鞋院”)控股,是服務于皮革與制鞋行業的科研平臺和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
中國皮革制鞋院始建于1959年,現為世界500強企業——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輕工集團有限公司全資科技型子企業,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皮革和制鞋行業綜合性科研機構。
這家站在行業前沿的領軍科研機構,為何會選擇泉州,落子晉江?
時間軸拉回到14年前?!捌鋵?,2009年,我就從北京來到晉江,當時我們院在這邊有個辦事處,服務興業、峰安、源泰等皮革企業已有兩三年?!蓖跷溺髡f。
王文琪說的興業,是位于晉江安海鎮的國內鞋面革制造龍頭企業——興業皮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5月7日,這家皮革企業成功登陸深交所中小板。
當時,皮革企業大都戴著“污染”帽子,而興業皮革卻能闖過證監部門嚴格的環保評估關,令人刮目相看。
2009年9月,晉江亮劍治污,包括興業皮革在內的數十家皮革企業被列為整治對象。隨后,晉江皮革企業紛紛投入巨資,狠抓技改。
興業皮革成功上市離不開技改,而談起技改不能不提中國皮革制鞋院的助力?!扒叭コ鱿鲜新费莼顒拥臅x江市主要領導,向興業的負責人詢問起公司的技改情況。我們把怎么幫企業做研發、開發新產品、處理污水污泥問題、做行業標準等等,做了介紹。”王文琪說,會后,晉江市領導又和出席這次活動的研究院負責人深入探討,對研究院的服務很感興趣。
彼時,晉江制鞋產業受原材料、勞動力等因素影響,成本不斷上漲,產品利潤逐漸減少,再加上產品同質化問題,行業進入轉型升級的關口。然而,許多中小企業實力有限,創新動力不足。
于是,晉江市委、市政府向中國皮革制鞋院提出合作想法?!爸袊じ镏菩翰灰粸閹准移髽I服務,要為晉江市整個行業服務。”
晉江鞋革產業發展,對科技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而科研院所又有大批科技成果亟須產業化,雙方一拍即合。
為了更好地與晉江的皮革制鞋產業融合,一種全新的院地合作模式浮出水面——晉江院由中國皮革制鞋院和當地6家皮革制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出資組建,各占51%和49%股份。
“當時,以為去那里是玩一票,沒想到是認真的,而且每年都有股權分紅?!睍x江院股東之一——樂登戶外集團董事長陳瑞典回憶,之前很長一段時期,晉江制鞋企業就與中國皮革制鞋院有聯系,但尋求技術幫助需往北京跑,不少產品的檢測需到外地,成本高。“企業即使有研發人員和設備,但大都缺少數據的積累,做不了數據分析?!?/p>
“我們來了后就有一個感觸,當地政府很想做行業規范,中小企業你要扶,大的企業你要幫,也就是叫扶弱幫強?!睍x江院副院長閆文飛說。
晉江院掛牌成立,不僅給鞋業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而且兩年后年產值超千萬元。
“我現在是中國皮革制鞋院的副院長,但95%的工作重心都還在晉江?!蓖跷溺鲗x江院的創新氛圍很滿意,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體制機制靈活,有效釋放科技創新潛能。
下沉式服務
晉江院的展廳里,掛著一排五顏六色的皮料?!斑@看似普通的幾塊皮,其實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我們還在不停地開發?!蓖跷溺髡f,高峰期院里有5位工程師去了5家工廠,用院里的工藝去幫助工廠做大,等工廠生產穩定以后,才把技術、工作移交給工廠。
作為生產鞋面皮革的企業,近年來,興業皮革看到了全球真皮沙發的巨大市場需求,欲進軍高端沙發皮領域,但技術上遇到不少難題。
興業皮革副總裁蔡一雷說:“沙發皮對裁剪率、顏色準確度、皮面涂飾成本控制要求都很高,這恰恰是我們的短板?!?/p>
“晉江院及時介入,幫助我們在工藝配方、生產技術等環節做適當調整,小試、中試、大試都一起搞,兩個多月后就成功開發出沙發皮類產品?!辈桃焕赘锌?,以往公司在技術交易方面吃過很多虧,因為直接購買的技術大多是實驗室技術,成本高且難以短時間內產生效益,而晉江院給他們的是經過產業化論證的工程化技術,成果落地快。
“晉江院初創時,工作開展有點難?!蓖跷溺魈寡?,受成本、生存壓力影響,這里的大部分企業更在乎如何降成本,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的技術研發投入大,風險也大,企業往往有心無力。
“做企業的很實際,看的是你能不能幫他解決問題。晉江院希望做的是,幫助產業升級、迭代?!蓖跷溺髡f。
為此,晉江院采用服務下沉的方式,團隊一家一家上門對接,并成立了產業化應用推廣中心,先給有需要的企業免費提供技術服務、解決實際難題?!霸谄髽I看見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的使用帶來變化后,再談工藝技術和關鍵原材料的實際合作。技術先行、成本分攤,以技術促銷售。”
晉江素有“中國鞋都”之稱,作為集科技研發、標準檢測、應用推廣、行業服務為一體的“國字號”創新平臺,晉江院全力整合創新資源,多種方式打造開放共享的科技創新平臺,為鞋革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2017年,晉江院組建了福建省首個國家及試點聯盟“制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吸納整合了49家聯盟成員單位創新資源。
依托聯盟資源,次年,晉江院建設了制鞋產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鞋創云”,打造全新的制鞋產業生態圈,推動聯盟單位在知識產權、儀器設備、科研人員等方面的資源共享。目前入駐平臺的企業有1600多家,其中本地企業1200多家,累計交易額210多億元。
創新者擔當
“這是生物質基EVA鞋用材料,其中生物質原料可占配方總量的10%~25%,具有低碳、環保、抗菌、加濕等特點,項目已產業化;高效殺菌劑、防霉劑,是國產替代技術成果,在制革廠進行生產應用后,效果可媲美歐美企業產品……”在晉江院展廳,高新產品琳瑯滿目,王文琪如數家珍。
圍繞產業創新需求,晉江加大科技投入,引進了一批“國字號”平臺,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借助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新應用場景,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迭代延鏈。
在晉江三創園4號科研樓,通用技術中紡院海西分院(簡稱“海西分院”)的高端醫用基地,面積560平方米的潔凈車間已建設完成,“人造皮膚”“醫用液體敷料”“類器官培養基”3條醫用新材料生產線成功搭建。該院新材料技術開發中心已開發高端醫用紡織新材料、新型鞋服功能性新材料等產品60余種300多款。
海西分院還成功孵化了高端生物材料研發生產企業——泉州博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呼吸道類器官擴增試劑盒等系列產品已在多個院士團隊、醫院及類器官技術研發公司進行試用。
海西分院也是晉江早期引進的“國字號”平臺,是由晉江市政府與通用技術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中紡院”)合作共建的紡織行業區域性公共服務平臺。
在海西分院副院長鄭小佳看來,研發實力雄厚和產品積累豐富的大院大所,可以從三方面服務產業,一是解決當地企業面臨的一些關鍵共性技術難題;二是研發滿足企業需求的新技術及高附加值新產品,提高企業競爭力;三是院所做一些行業的前沿技術研發,甚至是跨領域的技術研發,比如,醫用新材料的研發以及轉化,從而引導紡織企業轉型升級,更多地承擔創新者的重任。
以前,泉州地區在高端的醫用新材料研發上幾近空白?!扒皫啄暌咔槠陂g,像柒牌、七匹狼、勁霸等企業迅速轉產防護服以及口罩等相關的醫用材料,但生產的材料實際上還是偏中低端,高端的產品還是缺失的,還需要外購?!编嵭〖颜f,海西分院正和一些相關企業談合作,尋求新的發展方向。
當前,晉江正加大推動傳統產業與高新產業的融合,將芯片、石墨烯等高新技術融入傳統制造,同時也依托高新產業匯聚人才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健全產業生態,助推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而大院大所起到了創新載體的作用。
在晉江三創園的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二樓,石墨烯改性TPU新材料聯合實驗室的科研人員正忙碌著,該實驗室由海峽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和泉州市星達鞋服材料有限公司共建,開發譜系化的防色遷TPU膜材等黑科技產品。
“石墨烯改性TPU新材料已落地轉化,提高了產品性能,擴展應用功能,獲得良好的市場效益?!比菔行沁_鞋服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莊剛松說。
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駐晉江負責人羅圭納對記者說:“去年,我們接手運營海峽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希望通過共建實驗室的方式,為晉江本土企業導入全球創新資源,和企業一起成長?!?/p>
引進大院大所的質量與數量愈發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因素。去年,泉州出臺了促進科技創新平臺“提質增效”工作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間,18家大院大所研發投入實現年均增長20%以上,科研業務收入實現年均增長20%以上;服務企業數量實現倍增,累計服務企業超過4000家;成果轉化應用350項以上;創辦、參建、引進企業100家以上。
科研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一直為人詬病。在產學研合作中,科研院所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更加靈活地適應市場變化,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無疑將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和服務。
記者手記
鏈接“最強大腦”還需進一步破題
李珂
位于晉江入??诘年愜ゆ?,面積不足40平方公里,分布著3000多家鞋企,目前,晉江的紡織鞋服產業集群規模超4000億元。從一片小作坊躍升為“中國鞋都”,晉江的發展可以用“驚艷”來形容。
聯合大院大所,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正是晉江“鞋都”得以飛跑的重要動力。一次次技術迭代的背后,是政府搭建的協同創新體系,引進一批“國字號”科研機構,讓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中,圖謀實現創新人才和載體的“就地解決”和“自我供給”并不現實。實踐證明,通過注入大院大所等創新要素,產業發展將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泉州,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所屬專業科研機構優勢,在電機控制與功率電子技術、機器視覺與模式識別等領域取得一批有重要影響力的原創成果;清源創新實驗室侯琳熙教授團隊與佑達環保公司聯合開發的國內第一款高濃度顯影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18家大院大所既有事業單位,也有民辦非企業組織、混合所有制企業;從專業領域和產業指向看,突出為產業科技創新“量身定制”,一個主導產業創辦至少一個科研創新支撐平臺,以此為核心逐步構建完善的產業創新鏈。
大院大所是一種不可復制的稀缺資源,它們所具備的創新要素,可以成為一座城市的“智囊團”“朋友圈”,甚至是“同盟軍”。然而,應當看到,我省在引進共建大院大所方面,還存在產業布局不夠均衡,前沿技術、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有待加強,成果轉移轉化率有待提高,管理機制需進一步完善等問題。
當前,一方面要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平臺建設布局,抓新引新,力爭對主導產業全覆蓋,抓提質增效,強化創新和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優化對平臺的扶持方式,強化科研機構自身造血功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進一步推動平臺市場化運作,加速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打造大院大所聯盟,建立院所與產業上下游資源供需對接、協同發展的橋梁和紐帶,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記者李珂文/圖)
掃一掃看視頻
[1] [2] 下一頁 尾頁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