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發布今夏首個高溫橙色預警信號,氣溫一度飆升至35℃以上。全國多地開啟“火爐”模式,記者從滬上多家醫院獲悉,已出現患者中暑緊急送醫的情況。
熱浪滾滾而來,醫生建議,市民尤其是有基礎性疾病的老年人,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暑防曬,盡量避免在高溫時段進行戶外活動,盡可能縮短戶外露天作業時間,警惕被熱浪“擊倒”。
(資料圖)
中暑有4個階段,輕癥就必須及時干預
近日,浦東新區人民醫院收治的一例患者,頗具代表性。81歲的尹老伯放心不下自留地里的蔬菜,頂著烈日去耕地,不想最后被發現倒在路邊。緊急送至浦東新區人民醫院救治,醫生診斷其為輕癥中暑。
浦東新區人民醫院急診與重癥醫學科醫生孫杰介紹,中暑一般可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中癥中暑和重癥中暑4個階段。“中暑有跡可循,先兆中暑主要表現為頭暈、乏力、大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等。此后體溫升高、出現發熱,就已進入了輕癥中暑階段。”
“像尹老伯這樣,輕癥中暑也是就診群體中最多的一種中暑情況。”孫杰說,所幸,尹老伯到醫院后,神志還算清楚,經補液及藥物降溫后,情況很快穩定下來,目前已回家修養。
不過,他提醒,如果輕癥中暑的患者不加以及時干預,體溫將持續升高,甚至可達40℃至42℃的高熱,并伴有四肢抽搐、意識障礙,進入中癥中暑,甚至重癥中暑階段,即熱射病,通常會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千萬別小看中暑!這是一種威脅生命的急診病,若不迅速治療,可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腦損害或腎臟衰竭。”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周書琴介紹,當發現有人中暑時,應第一時間將其搬到陰涼通風的地方平臥,解開衣領、衣物,加快散熱,同時用浸濕的冷毛巾敷在頭部,如條件允許,還可用冰塊或冰棒敷其頭部、腋下和大腿腹股溝處,同時用井水或涼水反復擦身,扇風進行降溫。
“及時補充缺失水分,患者可服用一些含鹽成分的飲料,如果癥狀嚴重或無好轉則應立即送至醫院救治。”周書琴說。
10時至16時烈日下活動,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10倍
從上海市疾控中心發布的數據來看,本市近10年中暑發病累計日報告曲線顯示,7月下旬病例數急劇上升,8月中下旬進入平臺期,老年人、兒童、孕產婦、合并有心腦及呼吸系統疾病的人群更易發生中暑。
“需要注意的是,多數病例發生在熱浪后期,因為長時間的高溫天氣,讓人體內的熱蓄積得不到釋放,后期實在扛不住就容易發生中暑乃至死亡。”市疾控中心專家表示,這也提醒市民,高溫來襲,防暑要趁早。
“根據歷年經驗,持續高溫天氣必將導致中暑患者數量明顯增加。”同濟醫院急診內科主任醫師宋艷麗告訴記者,去年共接診十多例熱射病患者,今年科室已提前做好準備,在儲備好冰毯、冰鹽水助患者快速降溫的同時,還預留出綠色通道,一旦有熱射病患者入院,即刻收治進ICU,爭取以最快速度將患者核心體溫降至38.5℃以下,防止多臟器損傷。
宋艷麗同時提醒市民,夏日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盡量不要10時至16時在烈日下活動,“這個時間段的陽光最強烈,發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10倍。”此外,盡量選擇輕便、淺色、寬松的衣服。尤其注意,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最理想的情況是根據氣溫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一些鹽水,彌補人體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
作者:李晨琰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樊麗萍 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