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四年,以為不會再有續集,也不想再有續集的《黑鏡》,還是來了。
看過之后的感受就是——拍得不錯,下次別再拍了。
第六季《黑鏡》5集故事,只有兩集與科幻有關,剩下3集的題材只能用一句“神馬東西”來形容。
(資料圖片)
每次看新一季《黑鏡》,都沒法不讓人懷念那橫空出世的第一季:近科幻的背景,逆天的腦洞,冰冷暗黑的視角,它塑造了一種全新的風格和文本。
以至于后來的續集,尤其是網飛接手之后的部分,觀眾們總是在彈幕上吐槽一句:“這很不黑鏡。”
happy ending
與科幻有關的兩集,分別是第一集《瓊糟透了》和第三集《海之彼岸》。
相對來說,我更喜歡第三集,因為它是這一季里故事講得最“黑鏡”的一集。
這集背景風格很像六十年代的美國,嬉皮士打扮的邪教徒,太空艙里簡陋的屏幕和按鈕。但這個年代卻擁有克隆人、靈魂穿越或者是量子糾纏這種高精尖技術。這種科技點點錯了的錯位感,讓整個故事的氣氛很朋克。
這一集的結局也很黑鏡,《黑鏡》故事的結局,總是不會讓人舒服,或尷尬,或悲傷,或殘酷。而這一集是整季故事里讓人最不舒服的一集。
相比之下,第一集的故事就舒服多了。節奏更快,反轉更多,更讓觀眾心有戚戚,而且它竟然還有一個happy ending。
編導很聰明,他們把最能吸引觀眾的一集放在了最前面,生怕一開場就把觀眾勸退。
某一天,主人公瓊突然發現,她生活中的所有的細節和秘密,都被一家名叫“流莓體”的流媒體搬上了屏幕,被曝光在大庭廣眾之下。她因此沒了男友,丟了工作。
然而她又無法告對方,因為購買服務時簽下了合同,合同里有可以把她的生活搬上屏幕的條款。
看到這里誰都會心頭一驚,我們下載App時給多少份合同點了同意?誰又仔細看過那些打印出來比磚頭還厚的合同呢?
我們幾乎每個人都在獲取便利的同時順手把自己給賣了,說不定哪一天某個條款就會帶給你大麻煩,薩爾瑪·海耶克也不例外。
海耶克把自己的形象賣給了流媒體公司,然而她卻沒想到公司用她的形象去演楚門的世界。而楚門的世界是不可控的,結果她丟了大人。然而她也沒法告對方,她也簽了合同。
結果還能怎么辦?girls help girls。兩位女性聯起手,掀翻這個無孔不入的流莓體帝國,砸爛那臺連科研人員都理解不了的超級AI。
看完之后回想這個故事就能明白,它一定會有一個happy ending。
因為這是一個關于女性覺醒的故事,影片里的主要角色都是女性,而影片也展現了女性被凝視、被歧視,最終奮起反抗的過程。
女主角瓊的生活就這樣事無巨細地被展覽在公眾面前,而且還選擇“糟透了”這樣的視角,甚至為了戲劇效果而故意丑化。這是個被凝視、被羞辱的過程。
而出售自己形象的海耶克,不僅共同承受了這樣的凝視和羞辱,她的報酬卻只有喬治·克魯尼的十分之一。即使是大明星,也擺脫不了性別歧視。
作為襯托,故事還塑造了一個渣男形象——瓊的前男友。他在明知瓊有男朋友的情況下,還跑過來撩撥前女友,然后在出了事之后又溜之大吉。
而真正能夠幫到瓊的,是這些像套娃一樣扮演她的女演員們。
所以這就是一部為女性觀眾打造的“爽劇”,而這樣的爽劇又怎么能沒有一個happy ending呢?
然而也因為這是一部“爽劇”,就注定劇情的套路化,觀眾很容易猜到結局,但這又如何?爽就完了。
消費主義
五集電視劇,有三集和科幻無關,這個比例有點驚人。而這三集故事的問題在于不僅不科幻,還不好看。
不客氣地講,像是《亨利湖》這種水平的故事,史蒂芬·金每天都能寫出一個來。
歐洲人跡罕至的小鎮,連環殺人魔的傳說,偶然的闖入者……這都是爛大街的橋段,而且和“黑鏡”的風格毫無瓜葛。
如果說這個故事里有什么內容勉強能貼上“黑鏡”,那就是故事背后濃濃的諷刺了。
當來到小鎮采風的女主角聽到了這個連環殺人魔的故事,立刻把原來那個“鳥蛋守護人”的題材拋到了九霄云外。
有了聳人聽聞的題材,誰還關心動物保護啊?
而男主也沒好到哪兒去,他最終把父母的惡魔往事搬上了銀幕,用父母的名聲,鋪就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不用可憐他,選擇權在他手里。
還有他發小經營的酒吧,新的鄉村傳說帶來了新的游客。歡呼的人群完全忘記了繁榮的背后是十幾條人命。
在利益面前,情感、良知、理想主義統統一文不值,一切都可以當做商品出售。這是消費主義這個大環境對人的異化。
和這部史蒂芬·金風格的故事比起來,《梅齊·戴》的故事就更扯淡了。
這里有個彩蛋,當我們看到結尾才意識到,為什么女演員拍片的地點是捷克。東歐啊,那正是吸血鬼和狼人的故鄉。
這部影片講述了公眾對于隱私的窺視欲,以及它所催生出來的特殊職業“狗仔隊”如何把一個人吞噬掉。
它很容易讓人想起一些真實的人物,比如戴安娜王妃和小甜甜布蘭妮。
而這同樣是一個消費主義把人異化的故事,只不過這一次,編導把這種異化給具象化了。它變成了一只嗜血的猛獸,吞噬了所有人。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在利益面前人有多瘋狂。當女主角經歷了這恐怖的一切之后,她竟然再一次端起了照相機。
不管這個故事講得有多爛,最后這個鏡頭,很“黑鏡”。
文明的沖突
最后一個故事,《惡魔79》。
有人說這是這一季最好的故事,有人說這是最爛的故事,要我說,這是最值得解讀的故事。
女主是英國一家鞋店的店員,每天上班都遭受來自一個白人女同事的各種頤指氣使和冷嘲熱諷。
那位白人女店員歧視女主是因為女主的印度移民身份。她認為這些移民、異教徒搶走了他們的土地、資源、工作機會。
這個白人女店員,還打算把手里的選票投給一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而宣揚種族主義,反對外來移民正是世界上大多數極右翼政黨的主張。
極致的壓抑和屈辱讓女主角內心滋生了惡念,而這惡念又吸引來一個惡魔。一個黑人惡魔。她與惡魔簽下契約,三天內殺掉三個人,否則世界末日就會降臨。
在殺了幾個道貌岸然的老白男之后,女主把最后的目標鎖定到一個虛偽的政客身上。在惡魔的幫助下,她看到了政客上臺之后的未來,這貨就是一個低配版希特勒。
這意味著,她想要摧毀的不再是某個個體,而是制造這些不平等的國家體系。那個虛偽的政客正是國家的代言人。
然而最終她失敗了,世界末日也如期而至,在核爆的蘑菇云中,女主和惡魔手牽手下了地獄。
從廣播里出現撒切爾夫人的名字和電視里播放的歌曲《拉斯普京》來看,故事的背景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后。
那是一個東西方陣營冷戰的年代,而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核戰爭的陰影之下。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當下,這同樣是一個對抗的年代。
英國脫歐、特朗普上臺、歐洲極右翼政黨活躍,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反映了歐美國家保守派們對進步主義和新移民的拒斥。
而與之針鋒相對的,則是“覺醒文化”的興起。所謂覺醒文化,指的是自2010年以來歐美國家對有色人種、性少數社群和女性身份認同政治的左翼政治文化運動。
在當今這個世界,無論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階級與階級之間,沖突無處不在。
這正應了政治學家亨廷頓的論斷;冷戰之后的主旋律,是文明的沖突。
而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在描述這種沖突:女主人公所遭遇的歧視、排斥和迫害,喚醒了她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惡魔,對抗取代了和諧相處,而最終的結局就是毀滅。
這很不“黑鏡”
其實從這個故事選擇的視角,可以看出來編導所持的立場。連同第一個故事在內,可以說這一季《黑鏡》,正是在迎合美國的“覺醒文化”。
而這種迎合,或許就成為了《黑鏡》越來越不好看的原因之一。
因為這種迎合注定收窄了故事的想象空間。越想迎合,越怕冒犯,尺度就會越小,故事就會越不好看。
我們不能說作品所迎合的價值觀不對,但文藝作品一旦被價值觀戴上了鐐銬,就注定沒法好看。
如今的好萊塢電影尤其是迪士尼的電影我們都看到了,故事越來越平庸,而主題卻在赤裸裸地迎合美國的主流價值觀。
《黑鏡》也無法免俗,我們眼睜睜看著它從一個不羈放縱愛自由的壞小子,蛻變成一個三觀端正的乏味精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