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廣電媒體融合發展大會“融媒創新營銷:重構與整合”分論壇上,廣東網絡廣播電視臺總編輯、觸電新聞客戶端總編輯鄭敏璇,以《打破邊界 擁抱未來——廣東臺圍繞視頻消費生態的“三新”實踐》為題發表主旨發言。
視頻消費似乎在一路狂飆,這與短視頻的普及、Z世代的崛起等因素密切相關,新的發展機遇正在時代大潮中孕育。廣東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廣東臺)順勢而為,開辟出了一條獨特的融合發展經營“粵路子”。
(相關資料圖)
以下內容根據發言實錄整理:
廣東臺3.0,探索新藍海
廣東臺迭代到了3.0版本,是一家融廣播、電視、互聯網電視、移動用戶端、廣播電視發射傳輸等多種業務于一體的省級新型主流媒體。
在傳統渠道,廣東臺擁有11套開路電視頻道、5套數字頻道和和1個移動頻道,其中上星電視頻道有廣東衛視頻道、大灣區衛視頻道、嘉佳少兒頻道等,覆蓋全球超30億的人口。
此外,廣東臺新媒體渠道的總粉絲數達到6.5億,五大新媒體自有平臺的粉絲量分布情況如下:一是觸電新聞客戶端,累計下載用戶1.39億;二是粵聽客戶端,累計用戶超4000萬;三是荔枝網,作為廣東省十大重點新聞網站,獨立訪客達3500萬。此外,IPTV、OTT用戶總數超過2.5億。
廣東臺外部平臺賬號的粉絲數達到1.65億,尤其是在抖音平臺培育出4個千萬級賬號。此外,依托由觸電傳媒技術團隊建設的廣東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臺“珠江云”,廣東臺已經構建起省、市、縣三級貫通的融媒體生態體系。
“曾經躺著賺錢的舒服日子似乎一去不復返了”,如何突破困境,在不確定中求存及發展,成為擺在廣電媒體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今年,媒體融合已經進入第十個年頭,中國網絡視聽也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2023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40億,2022年泛網絡視聽產業的市場規模為7274.4億元。
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廣東臺發力視頻消費,通過開展“三新”實踐,即視頻消費重建新生態、全案服務探索新藍海、技術服務賦能新發展,探尋破局之路。
“三新”實踐是啥?效果如何?
1.圍繞視頻消費,重建新生態
廣東臺的融合轉型首先從媒體賴以生存的內容服務開始。
一是今年6月廣東臺旗下廣東南方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媒股份”)與科大訊飛共同成立元宇宙XR聯合創新實驗室,升級廣播電視領域數字化和商業化落地能力,重點推進面向家庭場景的應用落地和商業變現。
背景是,依托IPTV和OTT兩大主營業務,新媒股份在2021年觸達了大規模的電視觀眾,由于過去大家嘗到了規模紅利的甜頭,戰略方向以做用戶擴張為主。但是,近年IPTV用戶增長放緩,因此,我們也在積極部署與互聯網新視聽頭部平臺的合作,以拓展經營模式。
二是為吸引視頻消費群體、移動視頻消費群體,廣東衛視打造“云上音樂季”,與微信視頻號、抖音等平臺、地市政府和知名企業緊密合作。目前“云上音樂季”全網曝光量超150億,項目獲評“中國廣告風云榜年度內容營銷案例”。
三是廣東臺積極布局網絡直播,與微信視頻號聯合制作17小時不間斷的大型融媒直播《追光》,當時創下微信視頻號開通直播功能以來的新紀錄,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高質量內容商業共創的新模式。
通過以上案例,我們似乎可以總結出這樣一個結論:通過改變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有價值和高滿意度的服務,是廣電媒體重建視頻消費新生態的一張入場券。
2.做強全案服務探索新藍海
廣東臺的改革還在于利用優質的策劃、內容制作、商務合作能力開展全案服務。現在,廣東臺幾乎所有的員工都要俯下身在提升服務質量上面下功夫,向傳統媒體的固有優勢要效率,向行業資源整合要效益,為大客戶提供全案服務。旗下觸電傳媒在2022年經營項目大多為全案服務,總數超過800個。
比如,廣東臺承接的“全國技能大賽”全案服務,共有約1200家媒體參與其中,全網點擊量達到27.1億。此外,2019年起,廣東臺攜手全省21個地級以上電視臺,推出的大型融媒創新項目《飛越廣東》,由百家電視媒體大屏與全網77家強勢平臺同步直播,全網總閱讀量超16億,配合主題客運和航班、城市地標、亮燈打Call等線下活動。
該項目曾榮獲得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典型案例”的殊榮,并成為賦能城市名片打造的廣電媒體融合新品牌。
在做強全案服務,探索新藍海的過程當中,廣東臺的關鍵詞是全案、全域、到達。全案服務、全媒傳播、全網聯動、全域覆蓋是標配,大小屏的聯動互補、強鏈接、強關聯和到達率是核心。
3.創新技術服務,賦能新發展
廣東臺的第三大改革要點在于其大力探索科技外延和可能性。
觸電傳媒是廣東臺打造的廣東省最大的融媒技術服務商。2016年的時候廣東臺決定成立觸電傳媒的時候,已經下大力氣決心彌補互聯網技術的短板。通過公司化運作,觸電傳媒2022年經營收入突破2億元,團隊人數超過400人,平均年齡28歲,是廣東臺最年輕的創業團隊。這個團隊中的程序員有近百位。
觸電傳媒不僅通過技術創新推動廣東臺的媒體融合縱深發展,同時也在對外輸出融媒服務。目前,廣東省70個區縣融媒體中心、省級平臺“珠江云”均由觸電傳媒建設。前幾年,技術輸出在觸電傳媒的收入里占七成,一直到去年,全案服務勢頭上漲,貢獻了70%的收入,技術輸出下降到30%。
開啟了虛實混融的新文旅體驗。比如,籌備開平碉樓“非遺+元宇宙”文旅生態建設項目,運用數字化技術推動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此外,由廣東網絡廣播電視臺與粵聽APP團隊聯合打造全球首個粵語虛擬偶像“悅小滿”,通過高質量創新為廣東臺持續積累數字資產,并打造《“滿”游灣區》IP。
因為粵語文化是廣東的特色文化之一,全球使用粵語文化的受眾是有超6000萬。所以,“悅小滿”在對港澳傳播和對海外僑胞的傳播和對Z世代的傳播都具有重要意義。“悅小滿”已經擁有全天候的AI編播電臺,發行了多首單曲,并與大灣區的藝人全方位開展合作。
創新融媒服務賦能共治發展。如觸電傳媒自主研發“米斗”平臺,接收圖文音視頻“報”料,省內“報”料日均200條,關聯“珠江云”縣媒體平臺,為全省民生輿情提供預警支持。
具體來看,米斗平臺具備多種不同功能:“米斗小妹幫”發揮平臺宣傳引導與導向管理作用;“民生熱線”以黨建引領促作風轉變;“小強快評”打造評論大V在線承擔輿論引導功能;平臺內容主動引導議題;同時還推出“鄉村振興大擂臺”融媒體項目,單期就收到超一億元的幫扶資金。
廣東臺的技術創新關鍵詞是創新、共治、格局。智能互聯的未來世界將形成政府主導、多元參與、法治保障的未來媒體的治理格局。廣電媒體應抓住深度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重大機遇,跨界融合以延伸產業鏈。
結語
鄭敏璇引用了一句尼采的名言——“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堅強”,為本次演講收尾。變革面前,廣電媒體人要積極擁抱“反脆弱”能力,銳意創新,把握新機遇,開啟新篇章。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