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2023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2023上海)開幕,“5.5G”成為熱門主題,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CFO孟晚舟在大會上也發表了“擁抱5G變革”的主題演講,她認為5.5G是5G網絡演進的必然之路。“5.5G網絡下行萬兆、上行千兆、千億聯接、內生智能的網絡特征已經明確,從5G到5.5G,將更好地匹配人聯、物聯、感知、高端制造等場景,孵化更多的商業新機會。”
對用戶來說,5.5G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還不知道。當行業已在討論5.5G時?早已普及的5G體驗到底如何?
5G體驗爭議:真的比4G更好?
(資料圖片)
從2019年中國發放5G牌照算起,國內5G商用已滿4年。工信部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月底,國內建成5G基站數量超過273萬,5G網絡覆蓋所有地級市和縣城城區,5G用戶數超過6億。
5G的建設發展速度遠超我們的想象,但大家對5G網絡的態度的并不一致。有人認為5G的確帶來了更快的網速和更好的使用體驗,讓用戶享受到了通信技術進步的成果;也有人認為5G實際體驗未必比4G好,功耗大且沒有對應的新場景。
日常實際使用時,5G一定比4G信號好、網速快嗎?帶著這樣的疑問,小雷做了一次5G、4G信號PK測試,模擬用戶的日常用機場景,用實際體驗來給出答案。
此次參與測試的設備為兩臺小米13,使用的是同一家運營商的5G套餐卡,一臺手機網絡設置為5G,另一臺設為4G。測試場景劃分為靜態和動態兩類,前者包括小雷所在辦公園區的辦公室、停車場、飯堂和園區外的城中村,后者則是行駛狀態下的地鐵和公交。網絡測試的主要手段是用SpeedTest測實際網速和播放在線4K視頻測試流暢度。
靜態場景PK,5G網速優勢明顯
場景一:辦公室:高頻使用場景,停留時間長,體驗關鍵點。
測試時間大概是下午3點左右,開啟了5G網絡的手機在SpeedTest中跑到了30.9MB/s的下載速率,而用4G網的手機這項數據只有3.3MB/s,二者有10倍的差距。而且,5G網絡的延遲更低,PING值只有13ms,4G網則達到了36ms。那么,5G、4G網速差距這么大,播放4K在線視頻時,流暢度會有明顯差異嗎?我們用這兩部手機同時播放B站雷科技頻道的節目,并把畫質統一設置為4K。
結果讓人頗為意外,它們都可以流暢地播放4K視頻。只是,4G網絡下,拖動進度條后會有幾秒的緩沖停頓時間;5G網絡下,這種卡頓的時間更短,更難以被感知到。這輪測試,5G網絡的數據優勢非常明顯,但實際體驗上的感知差距比較微弱。
場景二:停車場:物理環境復雜,室內覆蓋要求高。
一般來說,由于空間結構復雜、建筑物遮擋較多,停車場內很容易產生信號死角。不過,現在很多運營商都會在停車場做針對性的信號優化,通過鋪設多個小型基站來增強覆蓋。
小雷在園區的停車場測試時發現,5G、4G信號都比較不錯,5G下行速率仍然保持在30MB/s以上,4G下行速率比辦公室里的表現更好,超過了7MB/s。有意思的是,上行速率方面,4G反超了5G。這種場景下,無論是5G還是4G,觀看4K超清視頻都是小菜一碟。
場景三:園區飯堂,高峰期人流量大,對網絡容量要求高。
很多學校、企業和園區都會設置飯堂,這種場所對手機上網有兩個不利因素:建筑面積大,室外基站難以完全覆蓋;用餐期間人流量大,人均帶寬資源緊張。
中午12點過后,小雷來到園區里的飯堂,用餐高峰期人流量相當大,不少窗口前已經排起了長隊。
打開SpeedTest后,5G和4G手機的網速表現都比較一般了。更有意思的是,5G網絡這個時候拉胯了,被4G反超不說,下行速率還只有4G的一半,延遲優勢也沒了。
用兩臺手機播放4K視頻時,4G手機基本能流暢播放,5G手機有時會卡頓、并且信號迅速掉到了4G。從測速和掉4G的情況來看,小雷推測手機此時連接到的5G應該是NSA模式,即基站核心網仍然是4G,網速、延遲和實際體驗都不如SA模式。
場景四:城中村:人口密度大,房屋密集,網絡環境惡劣。
城中村建筑物密集、到處都是握手樓,容易形成信號死角,對于頻率更高、輻射半徑更小的5G網絡,覆蓋難度更大。
小雷在城中村進行信號測試時,發現不同區域的網絡情況天差地別。比如在城中村的入口處,5G信號穩定,下行速率來到了20MB/s;4G信號擁堵,下行速率掉到了0.5MB/s,妥妥的3G網速。這種時候,5G觀看超高清視頻很流暢,4G網就基本只能看720P了。
而進入城中村深處的一條巷子后,5G、4G的網絡情況再次逆轉,5G下行速率掉到2MB/s左右,4G網速反而有5MB/s以上。雖然5G、4G網速倒掛了,但兩部手機都能流暢觀看在線視頻。
簡單總結下靜態場景下的測試結果:基站覆蓋到位、網絡資源充足的情況下,5G網速的上限更高,下行速率優勢明顯,能和4G拉開差距;網絡擁堵的時候,4G的表現有時會比5G更好,出現4G網絡更快、使用更流暢的反常識現象。
動態場景下,4G竟比5G更穩?
我們選取的動態測試場景為行駛狀態下的地鐵和公交,這也都是大家比較常用到的兩種通勤交通工具。相比靜態場景,動態場景對運營商的基站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靜態場景下,用戶設備與基站的距離是相對固定的,并且長時間內只會連接一個基站;而動態場景下,設備伴隨交通工具高速移動,與基站之間的連接距離在實時變化,而且會頻繁在不同的基站之間切換,這種網絡環境會更加復雜。
場景一:地鐵:高速移動的網絡剛需場景,室內覆蓋充足。
坐標廣州的小雷,選取的測試地鐵線路為3號線天河客運站至珠江新城段。廣州的小伙伴肯定都知道,赫赫有名的“死亡3號線”客流量相當大,早晚高峰的車廂更是沙丁魚罐頭般的存在。
不過,下午4點小雷踏上3號線時,尚未迎來晚高峰,站臺和車廂里的人流量還不算大。
但測試結果還是讓小雷頗為意外,高速行駛的列車上,5G和4G網速再次倒掛,4G下行速率飆到17MB/s,5G則不到5MB/s,5G網絡此時的優勢基本只剩下更快的上行了。
當然,閑時的地鐵上,5G、4G網絡用起來都是非常流暢的,使用感受和地面上基本沒區別。
有趣的是,當列車到達五山站停站時,5G網絡立刻滿血復活,下行速率接近60MB/s,徹底碾壓4G。時間來到6點半后,廣州3號線進入晚高峰狀態,閘機外開始限流,體育西路、石牌橋等站臺里密密麻麻都是人。
進入車廂后,小雷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逼仄感,極端急促的空間小,我甚至掏不出第三臺手機來拍攝記錄網速測試結果,這里只能以截
圖的形式呈現。不出意外的,5G信號迅速掉落到4G,兩臺手機的下行網速都沒超過1MB/s,這個速率別說看視頻,刷信息流都稍稍有點費勁。更何況這種極端不舒適的狀態下,小雷也不會有玩手機的熱情了。
場景二:公交,移動場景,沒有專門覆蓋,靠戶外基站信號。
從人潮洶涌的地鐵里“逃”出來后,小雷坐上了廣州的126公交。盡管是下班高峰,公交車上的人流密度遠沒有地鐵夸張,只是道路擁堵,公交行駛的速度并不快。此時掏出手機測試信號時,小雷發現5G網絡恢復了雄風,下行速率超過了20MB/s,4G網絡則只有1MB/s多一點。
這種時候,5G網手機看4K視頻毫無壓力,4G網手機也能基本流暢,只是拖進度條的話還是要緩沖一會。地鐵公交兩類場景對比下來,感覺5G在地鐵上有些力不從心。原因倒也不復雜,地鐵列車行駛速度比公交車快得多。而且,地下環境,5G基站的數量也要少很多。
5G有一定升級,但4G有時候更好用
經過以上一系列測試,對于5G、4G網絡體驗誰更好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可以得到部分結論。
首先,靜態場景下,大部分時候,5G的速率優勢明顯,能甩開4G一個身位。畢竟,5G是更新一代的移動通信技術,上限更高,有代差優勢。
其次,動態場景中,5G的穩定性不如4G。這一方面源于5G的技術特性,更短的輻射半徑導致設備在高速移動場景里需要頻繁切換基站;另一方面,5G基站數量在持續增加,但覆蓋密度仍然不及趨于成熟的4G,因此容易出現5G掉4G的情況。
另外,5G的網速優勢缺少新的應用場景去消化。測試的很多場景里,5G和4G的網速差距能拉開到10倍,但5G很多時候處于無用武之地的尷尬狀態。盡管我們已經身處5G時代,但日常使用的一些應用大部分來自于3、4G時代。即便看起來對網絡要求價高的在線4K視頻,大部分時候4G都能勝任,5G的網速優勢難以轉化成體驗優勢。而且,5G穩定性上的劣勢,導致很多時候4G的體驗反而更好。
其實很多時候,4G已經足夠用了,小雷發現,有時候5G信號不好,在手機關閉5G只用4G,網絡體驗反而會更穩定一些。
基于以上的結論,我們雷科技也給出了5G相關產品的選購指南。
很難不買5G手機,但可以選購4G套餐
1.買4G手機還是5G手機這個命題已經不成立。
信通院公布數據顯示,2022全年我國5G手機出貨量占比為78.8%。而且現在市面上發售的新機絕大部分都是5G機型,5G早已在下沉市場完成普及,如今即便是不到千元的低端機型,也大部分支持5G網絡。
因此,無論你是否需要5G網絡,都大概率會在下一次換機時購入5G手機。
2. 4G套餐更具性價比。
對用戶而言,無論4G卡還是5G卡,都能正常接入5G網絡。只是,在具體的速率方面,會有不同的待遇。大部分時候,高價5G套餐能獲得最高500Mbps(62.5MB/s,5G極速)乃至1000Mbps(125MB/s,5G優享)的下行速率,低價5G套餐或4G套餐一般只有最高300Mbps(37.5MB/s,5G基礎)的下行速率。
但從我們的測試來看,絕大部分時候,5G網速都難以突破37.5MB/s,只有一次達到了接近60MB/s的網速。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說,繼續使用4G套餐,是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3.用5G還是4G,可以靈活選擇。
雖然說現在絕大部分手機都是5G機型,但其實可以手動降級到4G。小雷身邊有很多人用手機時都主動進行信號降級,主要是出于延長續航考慮。
就上面的測試來說,不同細分場景下,5G、4G各有優劣,如果你追求低功耗和穩定性,當然用4G更好;但如果是開手機熱點、下載更新大型文件這種場景,肯定還是5G的高網速更有優勢。畢竟網絡類型的選擇權我們還是有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靈活切換。
5G商用之初,寄托了用戶和各行各業太多的期待,大家盼望5G能成為下一代互聯網和新的殺手級應用場景的承載者。但隨著5G真正落地和用戶數量快速增長后,5G的神話在逐漸破滅,我們對它的態度也慢慢趨于理性。說到底,要在新一代通信技術上孕育出革命性的應用和產品,需要時間。
就當下這個時間點來說,5G對于大部分用戶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部分場景下更快的網速,能讓你下載文件、更新游戲時快一點。而且,就穩定性和成熟度來說,5G距離4G仍有差距。至于那些用5G畫下的一張張大餅,我們短時間里還吃不到。
當然了,現在運營商、通信設備商又在吹5.5G以及6G的風了,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新的體驗?一起期待吧。
責任編輯:房家輝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