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意是帶娃娃去見世面,去認識大海,去放松開心,卻讓我這個媽媽永遠生活在悔恨和自責之中……”
6月26日,一位名叫“淼淼”的媽媽在網上分享了她的悲痛經歷:6月初,她帶著六歲的兒子程程(化名)去海口玩了一趟,只是去海邊游了一次泳,竟感染了罕見的“阿米巴原蟲”,最要命的是,這個病目前沒有特效藥,死亡極高。
根據所發信息,孩子旅游回家后出現發燒癥狀,十余日不見好轉,輾轉到幾家醫院就醫,近日還住進了重癥監護室,最終得知孩子是被一種名為“狒狒阿米巴原蟲”(俗稱食腦蟲)感染而引發的腦膜炎,而食腦蟲引發腦炎致死率高達98%。
(資料圖)
善良的程程媽媽在留言中說,本來她并不想把這些遭遇發到網上,但想到這個病如此兇險,更不想看到其他孩子也因此受害,所以還是把自己的經歷發出來,提醒更多寶媽注意。
海邊游玩后
孩子被食腦蟲感染成腦膜炎
6月26日11時許,記者從一名知情人處獲悉,程程的確因此罕見病入院,仍在醫院接受治療,病情很嚴重。
根據所發布的內容顯示,起初,孩子在6月9日晚發燒就高達39度。次日,家長帶孩子去當地的縣醫院看病,醫生開了治療扁桃體發炎的藥物,吃藥后程程退燒了,但藥效一過又發燒。持續多日發燒,家長輾轉幾家醫院,給孩子檢查了肝功能、血常規等,醫院采取了輸液等方式,孩子仍舊持續發燒、嗜睡。在轉到目前所在的貴陽某兒童醫院時,孩子已出現昏迷的情況。
到了貴陽某兒童醫院,孩子被轉到了重癥監護室。6月21日,醫院下達孩子病危通知書,通知書顯示醫院診斷孩子患有急性化膿性腦膜炎,出現持續癲癇、中樞性呼吸衰竭、支氣管肺炎等癥狀。孩子的病情危重,血壓維持不足,病情隨時可能進一步惡化,危及生命。
6月25日,孩子的腦脊液檢測結果出來,“害孩子變成這樣的是一種叫‘狒狒阿米巴原蟲’,是一種生存于熱帶和亞熱帶的寄生蟲,也叫食腦蟲。這種蟲存在于溫暖的水中、泳池,江河里,還有森林里,腐爛的樹木、葉子里,淤泥,沙子里都有。全球70億人,總共才200例左右,中國也才幾例。”孩子母親提到,孩子的狀況非常不好,拔掉呼吸機不能自主呼吸。她之所以將孩子的情況下寫出來,是想讓其他寶媽警惕食腦蟲。
什么是阿米巴原蟲感染?
它真的是“食腦蟲”嗎?
浙大兒院感染科主任黃麗素主任醫師介紹,阿米巴原蟲是一種生存在熱帶和亞熱帶的罕見寄生蟲,大多在水、泥土、腐爛的有機物中。據相關報道,全球感染人數總共才200例左右,我國只有幾十例。阿米巴原蟲感染主要分為皮膚感染和顱腦感染。通常來說,阿米巴原蟲有兩種途徑進入人體。
一種是通過農業工作,往往是一些農民。寄生蟲通過皮膚進入人體,一般感染后會出現皮膚紅斑難以治愈的情況,往往是通過皮膚活檢,發現阿米巴原蟲。如果時間長了,寄生蟲一旦感染顱腦組織,后面的治愈率效果就比較差了。另一種就是人們在江河湖塘中游泳或用被食腦蟲感染的水洗鼻子時, 它們從鼻腔鉆進人腦后,迅速繁殖起來,引起化膿性腦膜腦炎,血管出血和腦實質壞死。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發病急,病情發展迅速。開始有頭痛、發熱、嘔吐等癥狀,迅速轉入癱瘓、昏迷,最快可在一周內死亡。因此,在國外,阿米巴原蟲又有“食腦蟲”的惡名。
食腦蟲致死率高達98%
至今仍是醫療界的一個難題
記者注意到,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曾通過官方公眾號“華山感染”,發布過另外一個15歲的孩子阿文因感染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腦炎去世的情況。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腦炎的治療在當今醫療界仍是一個難題。該病的總體預后很差,死亡率高達98%,全球僅報道了很少成功治療的案例。并且所有成功治療案例均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藥物治療,治療藥物包括噴他脒、磺胺嘧啶、米替福新、吩噻嗪化合物,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阿苯達唑、氟康唑和氟胞嘧啶等。由于成功治療的患者數目非常有限,目前尚未建立標準的治療方案。
阿文生于貴州,平時經常于家鄉河塘中游泳,2018年12月出現鼻部破損,組織病理提示肉芽腫性病變。在2019年5月23日出現發燒,6月2日,阿文求醫到華山醫院,阿文的腦脊液經宏基因組二代測序檢測顯示:阿文腦脊液中檢測到150條B.mandrillaris序列片段,相對豐度87.13%。這個名字對于臨床醫生也是相對陌生的病原,叫作“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即上文的“狒狒阿米巴原蟲”)。同年6月9日,阿文經搶救無效去世。
“華山感染”的文章中還提到,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首次在1990年被發現,被感染者是一只懷孕的母狒狒,最后死于該病原體引起的腦膜腦炎。巴拉姆希阿米巴腦炎常發生在患者出現皮損后,特別是面部。阿米巴侵入血液后,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免疫受損人群更易感染,但對健康人群也存在潛在危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