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廣電媒體正處于爬坡過坎和快速融合推進雙期疊加時期,地市級媒體深度融合如何融怎么合,實現“腰部”突圍和崛起,各地都有一些積極探索。
在近日的大調研中,安徽蕪湖傳媒中心系統性推進媒體融合的實踐帶給我們一些啟示:以互聯網思維重塑體制機制,做精做細做實“新聞+政務服務商務”,推動廣電媒體移動客戶端進階為城市智慧生活平臺,促進傳統廣告模式向互聯網生態服務模式迭代演進。
(相關資料圖)
以互聯網思維重塑體制機制
2018年9月,蕪湖在安徽省率先推進報臺整合、成立市級傳媒中心。2021年11月,以獨資成立蕪湖大江傳媒有限公司為標志,開啟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2022年,獲批中宣部地市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試點。蕪湖傳媒中心成立以來,著力建強以互聯網時政新聞品牌"大江資訊”、民生品牌“大江晚報融媒體”和移動客戶端“大江看看”為核心的“兩品牌一平臺”全媒體傳播體系,創新融入城市治理和百姓生活,不斷拓展媒體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中心整體運行平穩有序,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提升明顯。2022年機構營收比2020年增長17.28%,員工平均收入同比增長24%。
以促真融為導向,創新高度聚合“新體制”。媒體方面,將原有10個媒體部門整合為時政新聞中心、民生新聞中心、廣播中心等4個“中心”,打破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分開管理模式,整合精干力量,在互聯網端取得突破;行政管理方面,將原有的22個職能科室逐步合并為6個“大部室”,節省人力補充新聞一線和新媒體領域,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經營方面,成立經營管理中心,統籌6家公司和2個經營部門,全盤管理廣告經營、產業發展。
以提效率為核心,搶抓數字技術“新基建”。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新技術的引入和運用。一是建設更高效的業務支撐系統,優化升級“中央廚房”,打造協同移動采編系統,各媒體聯動作戰能力更強,資源調用更加高效;二是加快數據基礎建設,利用政務云實現融媒體平臺功能全面拓展,靈活接入外部云端資源;三是積極引入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增強客戶端新聞推送的智能屬性,為客戶端各項功能應用賦能。
以增活力為抓手,激發人才隊伍“新動能”。采用多種形式激發人才活力,營造同心創業良好氛圍。全面鋪開“首席”制,“首席”崗位待遇不低于中層副職;施行項目激勵制,最高給予一個團隊100萬元的年度獎勵;利用“紫云英人才計劃”打通“進編”渠道,三年來累計有32名優秀人才入編;組建13個精干的“融媒體工作室”,給予一定政策扶持,在精品創優方面重點發力。通過制度設計,新媒體崗位工作的員工收入比傳統廣電崗位工作的人普遍高10-20%,讓想干事的人涌入新平臺。
培育強勢互聯網新聞品牌
堅持移動優先,集中優勢力量培育強勢“大江資訊”“大江晚報融媒體”兩大互聯網新聞品牌,努力實現“流量引進來,聲音傳出去”,引領包括傳統平臺在內的全媒矩陣高質量發展。
緊扣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以正能量澎湃大流量。新聞宣傳領域放棄做沒有用戶的新聞客戶端,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賬號矩陣低成本高效進行新聞宣傳,以新聞品質提升影響力。
2022年1月,互聯網新聞品牌“大江資訊”上線,并入駐新華網、央視頻、微信、今日頭條、澎湃等近20個互聯網平臺,通過自身內容建設吸引粉絲20多萬?!按蠼Y訊”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努力實現時政新聞的新語態表達,“暢聊早餐會”“新春大調研”“人民城市建設”融媒報道、“最蕪湖”“城市體驗官”系列短視頻等典型案例得到黨委政府高度評價,很多作品被中央、省級媒體和頭部自媒體平臺二次傳播。
2023年2月,與“大江資訊”錯位發展的互聯網民生新聞品牌“大江晚報融媒體”開始運作,累計用戶超300萬。兩大新聞品牌堅持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策略,互為犄角,在互聯網站穩了腳跟,體現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價值。新聞品牌傳播力影響力的提升也帶來新媒體廣告收入的大幅增長。2022年,只有16人運維的“大江資訊”實現350萬元廣告收入,今年預計廣告收入將達到600萬,成為新的收入增長級。
搭建良性高效溝通橋梁,走好互聯網群眾路線。“大江資訊”“大江晚報融媒體”先后開設“全市物業綜合整治輿論監督平臺”“疫情期間緊急求助通道”“核酸監測點地圖”“新冠藥物互助平臺”等溝通渠道,為黨委政府聽取社情民意、解決實際問題的高效治理平臺。
在移動端上線“市民心聲網絡服務平臺”,自動轉辦“12345”市長熱線,不斷完善“反映心聲、媒體跟蹤、統計分析、數據互通”等四大功能,形成工作閉環。這些成功案例增強了市委市政府在社會治理中更加注重發揮媒體作用的信心,“輿論先行、聽取反饋、動態調整、群眾評價、監督落實”的操作模式在越來越多的民生舉措出臺中得到運用。
提升網絡內容生產水平,講好新時代蕪湖故事。通過制定各類激勵措施,驅動優質資源全面向互聯網尤其是兩大新聞品牌匯集,也帶動了全媒體矩陣整體水平快速提升,多種體裁的優質產品不斷涌現。
2022年,蕪湖傳媒中心自辦互聯網賬號閱讀量10萬+以上原創稿件共1274條,100萬+以上稿件108條、1000萬+以上稿件6條。“大江資訊”視頻號總閱讀量3700萬+、公眾號3800萬+,公眾號單日最高閱讀量超250萬。大江晚報微博發布的數個話題點擊量突破千萬,全年近百篇原創微博登上同城熱搜。
打造人民城市智慧生活平臺
傳媒中心反思主流媒體新聞APP難以成功的原因,研究自主可控移動平臺能做什么,怎樣傳聲音,推動平臺化轉型。
2022年6月,原“大江看看”客戶端推倒重構后重新激活上線,其綜合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先進技術,通過開放的接口和靈活的入駐形式,為縣區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提供便捷的移動化輕應用解決方案,打造移動端應用服務的集成平臺,構建集工作、生活、社交、消費于一體的人民城市智慧生活平臺。目前平臺下載量已達205萬,盈利勢頭明顯,其良好發展前景吸引一些媒體機構前來購買這一模式,數家資本機構也上門洽談上市合作事宜。
深度合作,發展“新聞+政務”。平臺與數字資源管理部門合作,將觸角深入各類資源,為政府職能部門提供高效服務。積極參與電子政務平臺建設,上線“‘就’在蕪湖”板塊,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搭建高效的雙向選擇平臺。建成“網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全市志愿者、志愿活動全盤網上統籌管理。
強化雙向溝通,利用“大V號”功能,邀請人社、財政、住建等部門入駐,及時整合發布政務類信息,搜集群眾意見建議。探索智庫服務,建成智庫決策支持系統,為黨委政府、企事業單位提供精確的數據分析服務。推進市縣區融媒體中心一體化,將市級融媒平臺能力整體向縣區輸出,在數據和底層服務等方面賦能縣區融媒體中心,實現功能共享、數據共享、服務共享。
跨界整合,做優“新聞+服務”。依托數字技術,整合各類資源,增強互動性、智能性、主動性,建設具有公益屬性、群眾廣泛參與的智能化服務平臺。聚合查詢功能,接入公積金、交通出行、樂惠分(社會信用值)、不動產等大數據信息,方便群眾一鍵查詢。
打造不同場景下分眾化互動空間,運營“蕪湖共讀”直播項目,2022年完成19場網絡直播,平均每期達5萬人在線觀看,總點擊量達200萬,培養全民閱讀習慣。搭建“校園看看”平臺,打造素質教育線上線下大課堂。上線社交板塊“相約看看”“朋友圈”,搭建年輕群體的交友平臺。
自我造血,做強“新聞+商務”。發揮主流媒體公信力、資源、技術等多方面優勢,以市場化手段推動“流量變現”,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
“大江看看”推出支付、智慧地圖等基礎功能,為多樣化場景奠定基礎;上線“大江房產”功能,以低傭金、真房源為賣點打造房地產租售新模式;打造“大江美食”板塊,以本土化為切入點闖入餐飲零售市場;上線院線板塊,在文化市場開辟新的贏利點;與知名院校、企業合作,探索產教融合的新路徑;探索數字版權商用,與省文投公司洽談合作,建設數字版權確權與交易線上平臺,推進自有版權變現,培育新業態。2023年,蕪湖傳媒中心新媒體收入將達千萬元以上,預計將保持30%年復合增長。
調研思考:強化智慧平臺建設從“運營媒體”向“運營城市”進階
地市級臺處于全媒體傳播體系中承上啟下、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地市級廣電媒體深度融合轉型升級,要以互聯網思維鍛造高品質全媒體傳播體系,精細化做實媒體+政務服務商務,通過打造區域互聯網生態龍頭,從“運營媒體”向“運營城市”進階,在“媒體+”多元服務中實現向網而生、因融而興。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處理好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關系。
一是做好“加減”法,去存量促增量。無論是采用中心制、大部制還是工作室制,根本目的從傳統媒體撤出和釋放資源要素,不斷以新業務代替舊業務,以增量帶存量,在保障廣播電視節目質量和安全播出前提下,推動廣電媒體在互聯網端謀生存、擴大影響力。
二是以改革激發人的活力動力。進一步完善引人用人機制,建立靈活的人事制度,優化考核評價體系,健全容錯糾錯機制,推動深度融合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擔當作為。
三是處理好宣傳與經營的關系。利用“中心+公司”制,揚長避短處理好事業單位與企業經營的關系。拋棄對宣傳業務與經營業務兩分離的狹隘理解,在做好新聞的同時考慮產業化運營線索,在做產業的同時尋找新聞線索,實現宣傳和經營兩加強兩支撐。
強化智慧平臺建設,實現“自我造血”。調研發現,利用第三方平臺搭建新媒體矩陣遠遠無法支撐自身發展,反而為他人做“嫁衣”。
蕪湖傳媒中心的實踐證明,大膽利用社會資本和各方力量建設自主可控的移動客戶端,結合廣電媒體內容定位,發揮廣電媒體貼近群眾、服務功能強的優勢,以用戶思維、平臺思維創造性落實落地“政務服務商務”,打造區域互聯網生態龍頭,是市級媒體做強做大的可行之路。
如民生類媒體可發揮扎根社區、群眾信賴的優勢,發力“智慧社區”運營;交通資訊類頻率可與交通管理部門深度合作,開發“智慧交通”等應用場景。
電視的未來與未來的電視 | 第25屆論道有哪些亮點,點擊下圖查看~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