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盡管“VR紀錄片”這一名稱尚未得到學界一致認可,但虛擬現實技術在紀錄片領域的應用已成為現實。2015年9月發布的《山村里的幼兒園》通常被視作中國首部VR紀錄片,觀眾在360°全息影像空間中自由走動,調動多感官感知山村環境,觀眾不再面對有框屏幕,而是進入紀錄片“場景”,獲得了更為真實的體驗感。
簡單的描述,顯然無法表達觀賞VR紀錄片時的切身感受。虛擬現實技術絕非滿足觀眾好奇心的“雕蟲小技”,它所引發的影像革命正悄然來襲。當以“真實”為生命的紀錄片遇見VR(及XR、MR等)的“虛擬”重建,其創作、形態、語言與接受方式等都將發生顛覆性變化。
在“真實感”維度,VR紀錄片超維“碾壓”傳統紀錄片。VR技術最重要的特征是“沉浸感”,驅動紀錄片由二維屏幕界面晉升至三維場域。無論是3DOF技術下轉動頭部帶來的視野變化,還是6DOF創建的互動場景,觀眾都可以獲得“身在其中”的臨場感,這一特性更契合紀錄影像的“真實感”屬性。第69屆艾美獎獲獎作品《人民之家》中,觀眾“身臨其境”跟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和第一夫人米歇爾走進白宮,到總統辦公室聆聽奧巴馬的談話,探索玫瑰花園和戰情室等十余個空間。這種“具身化”的體驗同樣體現在動畫類VR紀錄片的虛擬世界里。在《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中,觀眾化身宇航員,身著宇航服隨火箭飛行,控制駕駛命令模塊,并在月球表面漫步,開展登月實驗。在遵循紀錄片“真人真事、真有其人其事”的非虛構原則基礎上,VR技術甚至能穿越時空,帶領觀眾進入“歷史場景”,其審美體驗絕非傳統紀錄片中的“情境再現”可比擬。在《復活節起義:抗議者之聲》中,觀者盡管看不到虛擬化身,但從郵政局起義總部撤退時,通過火光映射下“我”的影子及自述聲、呼吸聲映射出惶恐的心理狀態,就能強烈地感受到自身的介入。
在“交互性”維度,VR紀錄片以互動敘事填補傳統紀錄片的空白。動畫類VR紀錄片往往運用游戲技術制作,頭顯設備除了感知環境,還能檢測到微動作及身體移動帶來的變化,借助手勢、手柄觸發的交互行為,觀者得以模擬實地參與互動,對影片敘事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古墓派:地下驚情》在情境設定中為觀眾預埋了多樣化的互動情景,讓觀眾通過自身的判斷、選擇、操作等,實現不同的情節走向。《行走敦煌》建構了敦煌莫高窟285號洞窟,體驗者戴上頭顯,通過手柄遙控可以撿起油燈照亮洞窟,通過交互既能使壁畫上的飛天騰空而起,也能走進古代僧人禪修的房間。體感交互使影片具有強烈的代入感,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為紀錄片帶來了新的生命力。未來,隨著數字孿生、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觀眾或將實現與虛擬場景中的“人物”實時對話。
在“情感性”維度,VR紀錄片能促發觀者觸覺、嗅覺等多重感官。VR技術將用戶由現實世界帶入虛擬世界,采用主體視角敘事或具身交互等方式,其“去中介化”的特性帶給觀者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鳴,甚至更進一步地產生同情、憐憫等反應性情緒,這便是移情體驗?!断У钠娌伺ⅰ吠ㄟ^第一人稱視角敘事,結合VR技術的臨場感,使觀眾更容易進入主人公的世界。觀眾仿佛走入尼日利亞東北部的小城奇伯克,感受失去女兒的母親的傷痛,進而對兒童拐賣、性別平權及教育公平等話題產生思考?!秲瘛分?,主人公摘下儺面具后為觀眾“戴”上面具,接著場景轉換為第一人稱視角,使觀眾的身份從旁觀者變成了儺文化守護者,身臨其境地體驗儺文化的魅力。作為數字移情工具,VR在促進人類情感共通方面的力量超過了眾多藝術形式,“角色扮演”激發的豐富復雜的移情體驗將為紀錄片創作提供廣闊空間。
有觀點認為,VR技術與傳統紀錄片存在諸多相悖之處,如全息場景帶來蒙太奇語言邊緣化、細節聚焦受限、場景切換率低、故事性弱等。在VR視覺語言體系尚處于探索階段的當下,這是“執念”于傳統影視語言的“慣性思維”。至于技術不成熟導致長時間觀看引發暈動癥及制作成本高昂等,更是所有新技術發展中的普遍性、階段性問題,很快將隨著技術升級與應用普及得以化解。毋庸置疑,當紀錄片遇上虛擬現實技術,“擁抱”是最明智的選擇。
(顧亞奇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數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長、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