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第六屆“中國青年好網民”優秀故事揭曉,曾被央視點贊,在抖音上擁有1700余萬粉絲的短視頻創作者朱鐵雄榜上有名。從齊天大圣到二郎神、趙子龍,再到非遺傳承人……這位莆田90后短視頻創作者用“國風變裝”點亮傳統文化之光。
(資料圖片)
“意外藝術”創始人吳敏婕(賬號名“意公子”),在短視頻平臺上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歷史故事,發布了近30期關于蘇東坡的內容,獲得5.2億次播放和1423萬點贊,粉絲數量近890萬。今年全國兩會,吳敏婕首次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亮相,并提出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與傳承的建議。她呼吁自媒體工作者與專家學者緊密合作,更好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隨著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媒介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短視頻創作者積極探索,結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以時尚的方式激發傳統文化魅力,成為弘揚傳承傳統文化的生力軍。
現象級傳播“道”與“術”
“短視頻平臺的平等、多元和開放性,使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更全面,傳統文化已成為人們日常交流和生活中的活躍元素。在用戶和傳統文化短視頻的持續互動過程中,傳統文化展現出強大生命力,實現了傳承和商業化的目標。”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表示。
短視頻創作者不斷從日常生活中挖掘新故事,與傳統文化精髓緊密融通,實現生活的藝術化、藝術的生活化,消弭了傳統文化與時代的歷史距離、與人民群眾的心理距離,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傳遞正能量,弘揚正確價值觀,傳統文化類短視頻不斷引導當代年輕人向上向善。以朱鐵雄為例,從早期孫悟空、哪吒、關羽、趙子龍等的“夢想”主題變裝,到近期的皮影、木雕、變臉、舞獅等“傳承”主題變裝,朱鐵雄通過一個個令人熱血沸騰的故事告訴觀眾,傳統文化不僅很美,也很燃,在新時代背景下,年輕人有義務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武術博主凌云,一身武藝驚艷全網,英姿颯爽的長槍,瀟灑飄逸的劍法,神秘靈動的峨眉刺,帥氣逼人的空翻……從單純的宣傳武術,到與書法、國畫、非遺等內容融合,她希望以武術為窗口,帶動觀眾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正如朱鐵雄所說:“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感情是根植在心里的,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些情感激發出來。”越來越多的短視頻創作者聚焦傳統文化,讓它在Z世代中生根發芽。
連接古今,引發共情,傳統文化類短視頻引導用戶關注年節傳統文化。比如,過年系列短視頻《掛燈籠、貼對聯、備好年貨過大年啦》展現過年的細節,如炸蛋酥花生、縫制新衣、制作糖葫蘆和糖畫等。中國節氣文化系列音樂短視頻《聆聽二十四節氣之聲》,從音樂、語言、文化等多個維度,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傳統節氣文化。這些短視頻產生現象級的傳播效果,引起用戶對傳統文化的熱烈討論。
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剪輯、特效和貼紙等技術,助力傳統文化破圈傳播。短視頻創作者將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為用戶帶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互交融的視聽體驗。例如,今年3月,國風博主“皮卡晨”通過VR技術,以第一視角帶領用戶在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景區街道品嘗小吃、觀看表演。VR直播不僅立體展示了大唐不夜城的景區風貌,還提供了獨特的互動體驗,令許多用戶覺得新奇有趣。
雙向賦能、互利共贏
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方面,短視頻平臺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抖音積極扶持優質傳統文化內容,相繼推出一系列扶持計劃,如“DOU有好戲”“DOU有國樂”“舞蹈傳承”等。今年1月,抖音直播舉辦傳統文化專場晚會“古韻煥新·華彩傳承”,參演的20余位傳統文化主播均由抖音用戶推選,涵蓋戲曲曲藝、民族樂器、民歌、中國舞等領域,當晚,超過3588萬人在線觀看演出;4月,抖音直播舉辦廣西三月三線上展演周,主播通過經典民歌傳唱、藝術表演和互動活動,拉近了大眾與民歌藝術之間的距離。近期,抖音還與三星堆博物館達成合作,共建三星堆抖音營銷與開發體驗計劃,三星堆博物館入駐抖音生活服務平臺,同時開通在抖音平臺上的門票購買渠道。
多年來,快手堅持通過“短視頻+直播”助推非遺文化傳承,曾發布“快手非遺帶頭人計劃”,在湖南湘西、貴州雷山、四川涼山等地發掘非遺帶頭人,提供商業和管理教育、產業和品牌資源等,全方位支持其發展。在快手平臺,銅雕、銀飾、高甲戲、剪紙、刺繡、捏泥人等傳統技藝通過方寸屏幕煥發新生。
資深媒體人、傳媒公司創始人司偉,專注于短視頻和直播領域研究。他認為,短視頻平臺為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新渠道和新機遇。短視頻作為新媒體時代的主流傳播方式,具有時效性、趣味性、互動性。便捷的社交分享功能、廣泛的傳播范圍和良好的傳播效果,也讓這種新興媒介迅速吸引了年輕一代的關注。傳統文化類短視頻,可以更好地激發年輕受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根據抖音《2022非遺數據報告》,抖音非遺創作者中,80后和90后占比超過60%。與此同時,00后在購買非遺類產品上的成交額同比增幅最高,達到959%。這表明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和參與度不斷增長。
丁道師表示,傳統文化短視頻創作者與短視頻平臺可以實現共贏。短視頻平臺為傳統文化內容提供了廣闊的傳播渠道和受眾群體,將傳統文化以更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給廣大用戶。同時,傳統文化類短視頻也為短視頻平臺帶來獨特的內容資源,豐富了平臺的內容生態。
從傳播到傳承
短視頻平臺匯聚了海量內容,如何更好地展現傳統文化、吸引網友關注并打破圈層限制,是傳統文化類短視頻創作者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字節跳動平臺責任中心曾共同發布《抖擻傳統:短視頻與傳統文化研究報告》,傳統文化在短視頻平臺主要有四種傳播機制:一是突出傳統元素在現代空間環境和社會場合中的運用,實現傳統元素的“場景化”和“生活化”;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個性化解讀和表達,呈現對現代生活的新態度;三是通過專業且趣味性的表達,讓傳統文化傳承人成為文化達人,培養興趣群體;四是通過復活傳統,強調傳統文化精神,引起情感共鳴。
司偉認為,傳統文化傳播需與時俱進,融入當下年輕人的審美情趣,創新呈現方式,將傳統文化元素與流行元素相融合。可以利用時下流行的劇情、熱梗等,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引發網友關注。此外,要注重情感共鳴。“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僅要體現在技藝上,還要體現在傳統文化傳承人所展現的工匠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上。而這種精神傳承和傳統的延續是感染用戶的重要因素,可引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認同。”他建議,短視頻創作者在展現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注重知識普及,通過文字解說、配圖和演示等方式,解釋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欣賞。
丁道師表示,傳統文化短視頻面臨著碎片化傳播和內容淺表化等問題,創作者應注重短視頻內容的質量和深度,充分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平臺應加強對內容的引導和篩選,避免內容淺顯化、夸張化和低俗化。同時,創作者要重視傳統文化與當下的結合,使其更貼近觀眾生活日常和情感需求。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胡正榮所說,傳統文化不僅要培養傳播者,更要培養觀眾,越來越多的人認知、喜歡和參與才是最好的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所固守的是內核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價值與身份標記,而非單純的外在形式,文化延綿需要主動擁抱時代,不斷與新事物交融。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傳統文化需要具備當代性和世界性,用歷史元素服務當下與未來,才能成為人類共有的記憶而源遠流長。”
責任編輯:房家輝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