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度偽造防范到全球監管ChatGPT:都是AI惹的禍端
2023年4月17日,由廣播電視人工智能應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實驗室組織編制的《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深度偽造防范技術要求(2022版)》對外公示。該文件提出了深度偽造視聽內容防范總體技術要求、面部識別技術要求、深度偽造鑒別技術要求、黑名單技術要求以及深度偽造防范能力評估要求,給出了深度偽造防范能力系統參考設計。適用于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機構在內容審核發布環節部署深度偽造防范能力系統時應具備的技術規范和要求。文件提出了分級治理要求,按照深度偽造內容的危害程度,將其分為三級,其中一級的危害程度最高,三級的危害程度最低。
(相關資料圖)
更重要的是,4月12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起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而按照外媒消息,由于擔心ChatGPT帶來的版權威脅,42家德國協會和聯盟周三代表14萬名作者和表演者敦促歐盟加快起草人工智能法規,其公開信表示:“未經授權使用受保護的訓練資料、不透明的程序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預見的輸出替代源,引發了責任、義務和薪酬等根本問題。必須在不可逆轉的傷害發生前解決這些問題。”。同時期,意大利監管機構對聊天機器人ChatGPT創建公司OpenAI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暫時限制了ChatGPT處理該國用戶個人數據的能力,并開始對其涉嫌違反隱私規則的行為進行調查。在要求得到滿足前,ChatGPT在意大利下線。此外,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法國和愛爾蘭方面等國都在加強ChatGPT監管。其中,是2023年3月16日生效,美國版權局關于AIGC版權注冊最新指南的內容聲明:“當AI只接收來自人類的提示文本,并輸出復雜的文字、圖像或音樂時,創作性的表達是由AI技術而非人類確定和執行。上述內容不受版權保護,不得注冊為作品。”在這一全球態勢下,預計中國ChatGPT相關監管管理辦法也將較快出臺(從我國司法實踐來看,自然人創作也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成立的必要條件。
事實上,2019年11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三部門就頒發了《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針對網絡視頻的“深度偽造”進行適時管控,要求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提供者和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使用者“利用基于深度學習、虛擬現實等的新技術新應用制作、發布、傳播非真實音視頻信息的,應當以顯著方式予以標識”,“不得利用基于深度學習、虛擬現實等的新技術新應用制作、發布、傳播虛假新聞信息”。而在國外,2019年6月13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召開關于人工智能深度偽造的聽證會,并邀請了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公開談論了深度偽造技術對國家、社會和個人的風險及防范和應對措施(參考《勁語快評│網信辦出手管控“換臉”術》)。2021年初,國家網信辦、公安部還依法約談映客、小米、快手、字節跳動、鯨準數服、云賬戶、喜馬拉雅、阿里巴巴、網易云音樂、騰訊、去演等11家企業,以加強對涉及深度偽造技術的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安全評估。
流媒體網評論:ChatGPT一時之間從大熱到大治,其變臉之快令人難以回味。曾經的諺語是“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而現在似乎到了“AI一啟動,人類就發愁”的地步。但發明AI技術的人類則要面對自身發明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就像之前的核武器。但與核武器不同,“深度偽造”與ChatGPT對人類而言,在某些方面更像是致命而難以拋棄的“糖衣炮彈”,而且是裹著各種絢爛外衣的“糖衣炮彈”,尤其是時下新興的ChatGPT。
近年來短視頻及短視頻分享潮流的興起,隨著數字化技術從消費領域向產業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演進,這可能進一步集聚、放大了上述深度偽造和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術各種潛在風險。在監管落地前,不明就里地使用者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此前網信辦相關《規定》的出臺正是為了防范和控制上述風險。也正是這種上升到國家級網絡安全。而隨著短視頻浪潮的全球化推進,而《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深度偽造防范技術要求(2022版)》正是其在廣電和網絡視聽領域的落地監管規定。
中移動“算聯網”問世
近日“數據要素流通與治理產業高峰論壇”在京舉辦,中國移動發布新型可信數據流通基礎設施數聯網(DSSN,Data Switching Service Network)及相關產品。中國移動發布了《數聯網(DSSN)白皮書》以及中國移動數聯網(DSSN)服務平臺等產品,成立了中國移動數聯網(DSSN)協同創新實驗室。數聯網采用自主可控的“四橫三縱”功能架構,打造涵蓋接入、網絡、流通、業務、運營、監管的端到端服務體系。此外,中國移動還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貴陽、鄭州的6家數據交易所達成戰略合作,探索構建新型可信數據流通基礎設施。據悉,數聯網是中國移動依托“連接﹢算力﹢能力”信息服務體系,基于隱私計算、區塊鏈、低代碼開發等核心技術構建的跨行業、跨區域、跨領域的下一代可信數據流通基礎設施,實現了數據“可用不可見”,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同時充分激發數據要素價值,促進數據要素全面融入實體經濟。據稱,這是基礎運營商發布的首張面向數據要素服務的專業網,也是中國移動繼物聯網、車聯網之后,另一張全新網絡。
?
在會上,國資委辦公廳副主任龐雪松對國資央企大數據體系構建以及“用數”能力、“賦智”力度和生態構建等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他表示,在數字中國建設中更好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國有企業責無旁貸,是重要骨干和中堅力量。
流媒體網評論:在從數字經濟到數字中國的深度演進中,數據要素價值也要求進一步凸顯。而在眾多運營商深化各自“算力網絡”的背景下,中國移動卻已經基于“數算網融合”發布其“數聯網”產品——并有相關人士為其背書。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這是將電信運營商的競爭繼續提升至一個更高水平。當然,正如其所宣稱的,保證數據安全與可管可控是其前提——這也是作為國有機構的電信運營商優勢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屬于“專網”的文化專網或許將更多被與之相比較。例如,文化專網被認為是面向整個文化領域,是基于整個有線行業網絡構建的專網。而中國移動的“數聯網”要面向整個要素流通領域,相關產業生態的建立尤其重要而困難。當然,數聯網要面向整個數據要素流通領域,要推動數據交易從“分散化”向“社會化”與“平臺化”發展,這還需要更多機構的投入、創新與協同,需要更系統的技術標準架構,也需要再數據監管領域更進一步的治理規范。
廣電5G與頻率重耕
CCBN期間,中國廣電代表表示,廣電5G用戶已經達到870萬。從去年6月底20個省啟動5G到目前水平,這不能不說是快速的——當然,這與中國廣電、中國移動的共建共享關系密切。
但另一件或讓中國廣電感覺迫切的事是,近期業內有爆料說,工信部今年可能或批準850Mhz頻段重耕至5G。
流媒體網評論:700Mhz頻譜一直被認為是黃金頻段。中國廣電也憑此獲得與中國移動優越的共建共享條件。但低頻段不僅僅只有700Mhz,目前中國聯通/中國移動900Mhz和中國電信的850Mhz(上行:824-835MHz下行:869-880MHz,帶寬共計:11MHz,目前部署于3G與4G)都屬于低頻段。在鄉村振興建設中,傳播損耗低、覆蓋范圍廣、穿透能力強的低頻段也將迎來更多大展身手的機遇。
當然,一方面中國廣電擁有較大的頻寬(2*30Mhz),大大高于其他三者。另一方面,三大電信運營商頻率重耕的落實也不是簡單的事,目前仍然有大量的2G//3G/4G用戶(按照工信部數據,2023年一季度末5G移動電話用戶達6.2億戶僅占移動電話用戶的36.4%)。目前擁有900M頻譜的中國移動還沒有頻率重耕許可。不過,隨著5G頻率問題的日益緊張,頻率重耕在全球領域內都不是個案行為,在中國也將隨著時間進展而日益推進。事實上,去年底中國聯通就已獲批重耕900MHz頻段,加上其與中國電信共建共享的顯著利益,這都將加快兩者低頻重耕進度。
責任編輯:房家輝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