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在第20屆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指出,移動十年一代,面向移動通信進入5G-A周期,移動通信正從追求峰值速率邁向效率的提升。
在5G商用的近四年中,我國5G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截至2023年2月底中國建成5G基站數占基站總數21.9%占全球5G基站數60%,中國5G用戶數占移動用戶總數34.9%,占全球5G的56%,然而,在鄔賀銓看來,5G的應用仍稍顯不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指出,移動十年一代,面向移動通信進入5G-A周期,移動通信正從追求峰值速率邁向效率的提升。一是5G雖可支持4K視頻,但手機屏幕太小,難以體驗2K/4K分辨率的差異,二是由于車聯網和XR尚不成熟,其他消費領域還難以感受低時延的優點,三是對中速與大連接IoT應用,目前5G成本還偏高,四是現有5G在工業互聯網應用的能力仍有不足,也正因此,作為5G與6G的中間部分,5G-A的發展備受業界關注。
5G-A比5G在性能上有數量級提升,能夠支撐萬兆體驗、千億連接,5G-A周期位于5G/6G間,針對5G商用發現的問題,面向2025年后的工業與VR/AR等新應用,開發和釋放5G網絡潛能,為6G創新探路,使能產生更大的社會和經濟價值。2015年9月,ITU正式定義了5G的三大應用場景eMBB(增強型移動寬帶)、uRLLC(低時延高可靠通信)、mMTC(海量物聯網通信),其中eMBB是4G MBB(移動寬帶)的升級,主要側重于網絡速率、帶寬容量、頻譜效率等指標。而uRLLC側重可靠性和時延,mMTC側重連接數和能耗,都服務于行業互聯網,包括工業制造、車聯網、遠程抄表等垂直行業領域。
在鄔賀銓看來,相比5G,5G-A在三大應用場景也將迎來全新的升級。首先從eMBB到eMBB+。
當前,Massive MIMO射頻通道數64T或128T,天線振子數從192提升到1000其至2000,可以顯著提升空口帶寬采用ELAA(超大孔徑天線)技術改進天線單元的部署,同時,擴展載波帶寬到400MHz (Sub6GHz頻段) 或800MHz (毫米波頻段),能夠以共享SSB的虛擬大載波技術利用離散頻譜,在50MHz SUL和100 MH TDD配置下可實現Gbps級別的單用戶上行峰值能力。
其次,從URLLC到URLLC+。
URLLC+將具有盲重傳、上下行互補的TDD幀結構、跨層優化和多流協同三大特點。一是在接收反饋前重傳,既可提高可靠性又減少時延,但需兼顧頻譜效率上的代價;二是在非重疊頻率的子帶上配置,可在任意時隙同時實現上行發射和下行接收,既提高可靠性又降低時延;三是對XR業務通過分層方式避免不加區別放在同一OoS流中傳送,通過網絡感知業務并識別幀的優先權和幀級完整性實現網絡擁塞時選擇性丟包,保證高優先權數據可靠傳輸。
最后,從mMTC到mMTC+。
作為面向海量物聯網通信的關鍵技術,5G-A引入RedCap技術將通過降低終端的天線數、MIMO流數、調制階數、簡化雙工模式和協議流程功能等口 RedCap (中速低時延IoT)在20MHz帶寬中實現上下行50/100Mbps和時延5~10ms,信道帶寬比LTE Cat1高+倍。5.5G還將開發采用5MHz帶寬的更輕量化和更低成本IOT。此外,NTN (非地面移動通信網絡)以星地融合為目標,也將IoT泛在應用擴展到目前地面移動通信信號覆蓋不到的地方。
在鄔賀銓看來,相比5G,5G-A在三大應用場景也將迎來全新的升級。鄔賀銓指出,5.5G是5G發展中的一個承前繼后里程碑,5G-A在不改變5G的網絡架構,主要通過射頻部分的改進和軟件升級及AI賦能,釋放5G潛能適應對帶寬、頻效、能效、時延、成本等不同要求的業務,而且5.5G的技術為6G創新開路。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