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做2B,方向是正確的,初心是果決的,行動是溫柔的,事實是掉隊的。
2018年,率先打出“互聯網的下半場屬于產業互聯網”的大旗,宣布“擁抱產業互聯網”,騰訊發力To B業務,絕對是有先發優勢和認知基礎的。
(相關資料圖)
然而,昔日的先行者,卻成了后進生。
我們知道,云化是產業互聯網的基礎,云市場的表現也被認為是To B業務的風向標。根據調研機構Canalys數據,2022年騰訊云占據中國云市場的第三名,聽起來好像挺不錯,但實際處境尷尬。騰訊云起步于2010年,原本僅次于阿里云,如今被華為云趕超,身后還有百度智能云、京東智能云、運營商云等后起之秀在虎視眈眈。
從密集出臺的產業互聯網發展政策,以及互聯網企業紛紛跟進To B來看,騰訊顯然搶先下了一步好棋。靠產業互聯網打開To B市場,本該是騰訊保持住競爭力的最好機會,如今“盛宴”開席,騰訊努力了六年,座次卻跌跌不休。
關于騰訊在To B市場失意的細節原因,已經有很多詳盡分析。而我們跟騰訊的小伙伴們常年都有交流,加上對海內外科技動向及產業/從業者的跟進,或許可以給出另一個角度的解釋——性格決定命運,在“動物兇猛”的To B市場,騰訊的過分溫柔,未必是好事。
行業功守道:騰訊的“反差萌”
通過產業互聯網發力To B,騰訊顯然是開啟了風口,站在了前沿的那一個。實際行動中,也顯現出了極大的決心,體現在集團層面的重大戰略調整,成立了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統一接入To B業務,承擔產業互聯網的探索任務,后續又進行了大量企業服務領域的相關投資。
內部變革大刀闊斧,真金白銀砸錢,技術積累上也并不遜色,為什么騰訊云和企服業務的盈利狀況,始終不盡如人意呢?
一個重要原因是,相比其他互聯網云、運營商云的兇猛進攻,騰訊云的市場策略,過于保守和溫柔。這種“反差萌”對于身處激烈競爭環境的企業,并不是好事。
云市場正在發生高速變化,AI、5G、IoT等新技術驅動了大規模的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也給云廠商帶來了企業服務的重要機遇。有野心的頭部云廠商都在搶占市場,過去幾年來云化To B遍地開花。
大家都在積極進攻,騰訊卻選擇了退而防守。
連年虧損下,騰訊云在2021年開始優化成本,改善利潤率,將“盈利”定為業務發展指標。這樣一來,重度投入細分領域的項目式解決方案就不好拓展了,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此前也陷入了裁員傳聞,成為人員縮減重災區。
在2022年底的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云也表示要聚焦產品,不做總集成商,更傾向于以“被集成”的方式,來提升利潤率。這意味著,騰訊云將深入各個行業的“重擔”交給了下游的集成服務商,雖然成本負擔小了,但與B端行業客戶的距離也遠了,難以發展更深入的合作關系。
趨于保守的騰訊云,保住了當下的利潤血條,卻失守了持續造血的陣地。
技術叫賣場:“數字工具箱”的喑啞
今天的產業互聯網,不同于傳統企業服務軟件市場的“為需求找技術”,更多的是“為技術找場景”。新技術,成了企業服務差異化、商業化的最佳撬點。
云市場的游戲規則,自然也從拼產品豐富度、拼資源價格、拼渠道關系,變成了拼“獨創技術”。人人都在高聲叫賣,騰訊卻在低調擺攤。
在ABCD(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技術體系中,騰訊是有相應積累和壁壘的。馬化騰曾多次強調,要做好“工具箱”,提供最完備的“數字工具”。
騰訊的“數字技術”很豐富,據說,目前CSIG已經自主研發推出超過400款企業級產品,從視覺識別到大模型,從自動駕駛到數字人,從邊緣計算到區塊鏈,企業客戶幾乎可以找到所需要的軟硬件。
但“數字工具箱”有廣度,卻缺少穿透ToB認知的力度和辨識度。
騰訊內部有一種看法:工具箱就相當于一個提供基礎工具和能力的“食材庫”。試想一下,當山珍海味、野蔬家禽一股腦兒擺上架供人選擇,看起來品類繁多,但單一技術或產品為客戶業務帶來的價值是非常細碎的,也很容易陷入同質化。
產業客戶希望通過云化來“提質增效”,要讓技術在現實中發揮作用達到“驚艷”的效果,就必須深入了解業務場景,構筑一個整體解決方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所以我們能看到,云廠商都在叫賣一些“爆款”能力,比如云原生、城市大腦、大模型、數智供應鏈、行業解決方案等。
當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微軟Azure通過引入OpenAI的各種大模型,與各種應用軟件進行融合,一時風頭無兩,市場增長顯著,在海外市場有了跟AWS和谷歌云一戰的后勁。而此次大語言模型,很快就在云廠商中掀起了競時賽。百度智能云憑借“文心一言”拔得頭籌,吸引了大量企業用戶的關注。
這就是“拳頭產品”的魅力,快速打開市場切口,激發To B客戶主動靠近,也是云廠商攻城略地的“iPhone時刻”。
騰訊在技術上雖然不差,但總是跟隨而非引領的那個。
此前數字人技術火爆,京東智能云很快推出言犀數字人平臺,將該技術落地到電商直播、政務熱線咨詢等To B/G領域。阿里云將云上能力與釘釘這一通訊工具深度整合,“云釘一體”戰略推進有序。華為云的多種根技術,比如盤古大模型、天籌AI求解器等,就受到港口、工業、高校科研等客戶的青睞。
騰訊沒有這些產品嗎?當然是有的。
混元大模型,在國內大模型中屬于第一梯隊;數字人、AIGC類產品,騰訊AI Lab也有相應的積累,很早推出過自動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寫實數智人小微等。有業內人士透露,騰訊內部使用的AI作圖技術也屬于國內頂尖水平。
騰訊會議、騰訊文檔、企業微信,這些To B類應用的用戶基礎和觸達能力并不遜色于釘釘。
還有騰訊在芯片、服務器、數據庫、音視頻、NLP等技術,都是可圈可點的。
每一種技術火爆之后,騰訊的“數字工具箱”都會很快跟上,卻沒有一條用自己的“大招”轟開的獨占賽道。
但是,人們只能記住獲得金牌的那個人。
“數字工具箱”的廣和繁,卻分散了ToB客戶對騰訊技術能力的關注點,難以建立起差異化的認知度。廣大的產業客戶如果不深入了解,在需要某種新技術的時候,可能并不會第一個想到騰訊。
騰訊“數字工具箱”在高聲叫賣的輿論場中,很難一鳴驚人。
產業無人區:甘當“助手”的被動
騰訊甘當“工具人”,跟其在產業互聯網中的定位有直接關系。2022年,騰訊的新定位是:做好企業的“數字化助手”,與生態伙伴攜手,用數一數二的“冠軍應用”,助力實體經濟誕生更多的“產業冠軍”。
AI、5G、IoT等新技術驅動了大規模的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這意味著,產業空間中的大量場景,對于如何使用數字科技是一片空白。實體產業需要的不僅僅是“輔助”,按照企業需要提供各種軟硬件產品和服務,更需要“教練”,提供數字化轉型的指導、咨詢、頂層設計,共同探索新技術在業務場景中如何落地應用。
這個過程中,也會催生很多創新點,成為云廠商日后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比如某云廠商在礦山數字化中,發現大量IoT設備,可以通過分布式操作系統實現跨設備的無縫協作,這個能力可以應用到港口、公路、油田、城市等其他行業;某云廠商發現自己的供應鏈優勢顯著,可以為離散制造、流程制造的各類工業企業,提供產研供銷一體化的數字化能力,與江蘇、深圳等工業產業帶達成合作。
總之,深入了解行業和客戶需求,定制數字化方案,確實勞心又勞力,但To B市場的開拓,也的確沒有捷徑可走。
騰訊不激進、不爭功的溫柔性格,只給企業“打輔助”,讓傳統領域的客戶自己去摸索,很難真的打造出“冠軍應用”和“產業冠軍”。
而服務價值感上不去,無法吸引擁躉和行業客戶,難以通過規模效應來拉平研發成本,盈利負擔越來越重,沒法在技術、人才、市場開拓上給予更多投入,這并不是一個樂觀的信號。
溫柔的騰訊,何時不再隨波逐流?
對于新技術賽道的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而騰訊To B的保守策略,決定了它一直在主航道隨波逐流,盯著第一名的工作亦步亦趨?;蛟S成為第二名也不差,但這是非常危險的。
第一,競爭壓力加大??蛻糁艺\度會跟著新技術走,如果同行突然發力某些新技術,很可能威脅到騰訊現有的市場份額和未來的收入空間。
第二,利潤空間萎縮。軟件經濟的特征是前期研發高,一旦成功推向市場,規模復制的成本近乎為零,這也曾是騰訊在To C市場的盈利關鍵。而騰訊一直跟進主流技術路線,投入成本不斷積高,如果不能規?;涞豑o B市場,無法回收高昂的成本,那利潤空間還會進一步縮減。
第三,品牌預期拉低。隨著技術在To B市場競爭中越來越重,價格戰已經跟云市場漸行漸遠了,騰訊云如果一直沒有獨創的拳頭產品,或者“放大招”式的案例,企業客戶的品牌認知度一旦被拉低,就會喪失在市場中的話語地位。
《愛麗絲夢游仙境》中,紅皇后說過一句話:在我們這個地方,你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如果你要抵達另一個地方,你必須以雙倍于現在的速度奔跑。
科技行業所面對的,從來都是一場殘酷的技術大逃殺,一旦停下來休息或者跟在他人身后,往往就意味著失速和跌落。騰訊云曾是僅次于阿里云的國內云廠商,騰訊曾被認為是產業互聯網的第一梯隊,今天呢?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新技術風起云涌,產業互聯網已經走向了重研發、重獨創的技術突破道路。溫柔的騰訊,必須要重新加速奔跑。
責任編輯:胡笑柯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