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和網絡平臺上的各類熱播劇一直在“狂飆”著。想要挑選特定時段內的“頭部劇”和“準頭部劇”不難,難在如愿——眾人共同之愿。眾人共同之愿是什么?當然是那些能成為“國民劇”,至少是能達到國民普遍熱議度的劇集。
《狂飆》已播完這么多天了,那天我去物業辦事,物業大姐一面打開名冊核對我的信息,一面還沒忘了跟我開逗:“高啟強這兩天怎么樣了?”(我的名字和劇中賈冰飾演的角色同名)……這就是達到國民熱議度的劇集能帶給普通觀眾的歡樂。它源自作品,卻又能脫離作品,與生活合流,派生出我們日常的諧趣。
《狂飆》掀起的熱浪帶給大家意外,細想卻又在情理之中。大背景里除了劇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還有著疫情解封后大家的宣泄和釋放,促使這一效應還在無限延伸,比如短視頻和自媒體上的“張頌文熱”,再比如張譯主演的另一部懸疑劇《他是誰》所引發的關注。
(相關資料圖)
《他是誰》的劇情也帶有一定年代感,以至于劇集開篇大家看到“磚”形“大哥大”還有些不太適應,以為是近年網上賣的仿品玩具。后來又出現傳呼機,刑警議論案情反復提及“八幾年”,這才明白編劇和導演這次是下定決心,讓觀眾再穿行一把歲月。觀劇之初出現這種“錯位感”,并不怪劇集,而在于它的播出時機,確實離《狂飆》太近了——哪怕同為涉案劇,它們之間的差異也很大。
劇集開播之初,《他是誰》最吸引人的肯定還是主演張譯。《狂飆》之后,張譯再次扮演警察表現如何,角色有何差異……這些關注,都成了《他是誰》躍升平臺熱議話題前列的助力。表演團隊群體給力也是該劇成功的一大原因。平心而論,《他是誰》表現出來的演員總體實力,與《狂飆》其實近乎齊平,或許所缺的,也就是高葉那么一個“反派大嫂”,還有作為爆笑燃點奉獻出色表演的賈冰。
《他是誰》的影像風格和懸疑氣質,很容易被人誤歸入迷霧劇場,其實并不是。這大概是又一次觀賞與作品間的“錯位”。《他是誰》比迷霧劇場里的多數作品集數更長,因此劇情展開得更充分,影像程度也更接近常態的電視劇。
同期熒屏與《他是誰》構成對比的,是馮小剛執導、宋佳和王陽主演的《回響》。《回響》是如假包換的迷霧劇場產品。剛注意到這點時,難免讓人小吃一驚。畢竟近三十年來以“賀歲/喜劇/年代/大片”這些標簽為主打的馮小剛與近年才崛起的、主打懸疑的迷霧劇場,二者相距太遠,有著類型上明顯的錯位感。馮小剛早年是靠電視劇走入觀眾視野的,且留有名作(《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一地雞毛》),成為專職電影導演和“賀歲片之父”,則是后來的事情。電影導演執導電視劇,屬于“驚喜大禮包”。按前幾年的情形,這幾乎不可想象。這一重錯位,來自近些年的觀眾接受心理。雖然就電視劇工業生產而言,頂級導演+頂級品牌,肯定是個商業優選項。
《回響》想做的事更具錯位性。可以說該劇主創和出品方“所謀乃大”——希望進一步拓展迷霧劇場的 “輕文藝”屬性。劇集以案件懸疑為名義上的“主線”(實為劇情副線),以女刑警的情感和心理危機為名義上的“副線”(實為劇情主線),引領著習慣于案情迷霧的觀眾,走上一條探索中年婚戀與職場心理迷霧的道路。
《回響》的錯位嘗試無疑是冒了風險的——以一己之力挑戰類型觀眾的觀劇趣味,這種舉動顯然過于理想化了,不太符合以往市場化的運作規律。可一旦成功,收益也是巨大的,將拓展迷霧劇場的類型范圍與內涵。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迷霧劇場當初不就成功在它的“懸疑劇專賣店”屬性嗎?
從全劇劇情來看,《回響》似乎更適合放到“婚戀/家庭/倫理”這個類型里。如此,更容易被多年來習慣了“類型投喂”的觀眾所接受,網上的評分或許也會更高些。
過去媒體都在評論票房對電影的殘酷,其實收視率對于電視劇來講,殘酷度也不小。電影觀眾買了票進放映廳,看到半截想出來的未必沒有,但多半還是心疼票錢坐在那里看完。電視劇可不是,觀眾發現不對胃口,立馬就會更換頻道或點擊別的節目了。
“類型為王”對于電視劇來講,不一定是最合理的,但收視格局已成,“錯位”還需慎重。
徐江 詩人,作家,文化批評家。生于1967年,1989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現居天津。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