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鄉關千里路,殷殷游子情。今年的清明節是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后的首個祭掃節日,素有“十戶人家九戶僑”美譽的晉江,迎來了眾多返鄉的海內外鄉賢。他們回鄉走訪、共話鄉情、共謀發展,無論走多遠、飛多高,始終牽掛著搖籃血跡。即日起,晉江經濟報、晉江新聞網推出“講述·我和我的家鄉”欄目,傾聽海內外鄉賢回鄉所見所聞,回憶他們與家鄉的血脈紐帶,展望他們助力家鄉發展的美好愿景。
講述人:陳祖昌家鄉:晉江金井溜江村
(資料圖片)
闊別三年半,再次回到家鄉,我特別幸福。
三年不見,我發現家鄉的變化很大。家鄉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家鄉的環境越來越美,家鄉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我對家鄉的感情越來越深。
三年不見,我發現家鄉的變化很小。家鄉的海依舊那么美,家鄉的厝總能喚起鄉愁記憶,家鄉的人民還是那么拼搏熱情,帶給我滿滿的感動與溫暖。
1935年,我出生在晉江金井溜江村,這里有著白色的沙、碧色的海、藍色的天。4月5日,我又回到出生的這片土地,在雨中,兒時的古厝屹立眼前,這是我心中的搖籃血跡。與我同行的朋友是古厝保護的專家,我告訴他,一定要好好把家鄉的厝保護下來,留住它的風采、留住我們的記憶。
我也去看了福州大學晉江校區,看了我所捐建的福州大學晉江校區會堂。那時候,我得知家鄉晉江將迎來一所高水平大學,十分激動,便出資430萬元捐建這個會堂。我想,一個地區的富強,教育很重要,教育發展了,產業、科技和更多的事業都能發展。
說起教育,我回想起了1983年的家鄉。當時溜江村還很落后,很多人都靠捕魚為生,沒什么精力和條件去管孩子的教育。于是,我就捐建了一個幼兒園,用我爸爸的名字,叫作‘陳明玉幼兒園’;我還帶頭捐資20多萬元,并與陳得福先生和王日成先生發動鄉親籌資300萬元,為溜江小學興建一幢三層的新校舍。
自我16歲那年隨母親到菲律賓后,一直到1986年才首次回到溜江村。那一年,我便全面開啟了在家鄉的投資發展和公益慈善事業。通飲水、修道路、建醫院、起學舍、興文藝、獎學子,我不遺余力,因為我是晉江人,家鄉是我深深的牽掛。
在菲律賓,晉江籍華人華僑超100萬,晉江鄉賢所辦的企業在當地社會更是舉足輕重,大家都很有實力。我時常與他們溝通交流,我們內心都有同一股力量、同一種信念——晉江是我們永遠的故鄉,我們的根也將深深扎在晉江。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未來的日子里,我依然會與廣大華僑一道,發揮各自資源優勢、人脈優勢、渠道優勢,為家鄉帶回更多好的項目、好的資源,繼續傾情參與、鼎力支持家鄉發展。
(記者蔡斯洵整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