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隨著電信網、計算機互聯網和有線電視網“三網融合”的深入推進,電視轉播行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也引發了眾多涉“三網融合”的著作權侵權糾紛。如何結合技術發展對電視轉播行為中的相關主體進行準確的法律定性?怎樣統一相關訴訟案件中的司法裁判標準和尺度?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近日,未來電視有限公司首席法律顧問、知識產權與法務中心總經理楊幸芳在由《中國知識產權》雜志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知識產權新年論壇暨2023中國知識產權經理人年會”上,以“電視牌照業務中電信運營商的法律責任辨析”為主題作了演講,圍繞電視牌照業務、電信運營商、司法裁判、責任認定等關鍵詞,分析了“三網融合”政策在電信運營商涉著作權法律責任判定中的考量。
楊幸芳首先介紹道,目前與電信運營商相關的電視牌照業務包括交互式網絡電視(IPTV)、互聯網電視(OTT)和專網手機電視。我國在涉電視牌照業務的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中,各地法院對電信運營商的責任認定尚不統一,但當前法院在正規電視牌照業務中傾向于認定電信運營商無需擔責。比如,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2021)最高法民申5951號民事裁定書認為,在涉及IPTV案件中,如果在案證據能夠證明電信企業與廣播電視播出機構按國家政策及規范性文件的要求簽訂并嚴格履行了IPTV業務合作合同,且被訴侵權內容不由電信企業提供,鑒于電信企業既未提供被訴侵權內容,又對集成播控平臺中的具體內容無控制權,可以認定電信企業僅提供了IPTV業務的信號傳輸和技術保障服務,不承擔著作權侵權責任。
楊幸芳隨后結合電視牌照業務的特點,指出電信運營商在電視牌照業務中的普遍角色是提供節目網絡傳輸和技術保障服務、利用各地營業廳等便利條件進行業務推廣等。電信運營商可能對其提供的硬件(機頂盒等)植入開機廣告,也可能就部分視聽內容與廣電牌照方合作。電信運營商一般無法掌控內容平臺,也無法掌控視聽節目的片頭、片尾、貼片等廣告。同時,考慮到正規平臺的主要內容系合法內容,且為了保障“三網融合”政策的落實等,電信運營商即使接到相關節目的侵權通知,也不應停止對正規的平臺提供網絡傳輸服務。
楊幸芳認為,在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中對電信運營商進行責任認定時,應關注“三網融合”政策的落實,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在合規電視牌照業務中,注重強調電信運營商“是否提供被訴侵權內容”“是否對集成播控平臺中的具體內容有控制權”,不應僅以電信運營商參與了收費等分工合作就認定電信運營商構成共同侵權,而要結合各方實際開展合作的情況以及過錯程度等因素,進行綜合認定;二是提供信號傳輸和技術保障服務一般不認定為“傳播”“轉播”“提供”作品的行為,且“三網融合”政策的落實必須依托于電信運營商的該類服務,該類行為一般不應認定為構成幫助侵權;三是“實際參與或決定了內容平臺的運營”才需要擔責,該“運營”一般僅指控制內容提供,而非收取業務費用、進行市場推廣等。對于未提供涉案節目的電信運營商,應審慎認定其責任,不應輕易苛責不能審查或控制平臺內容、不知曉侵權情況且系為牌照方提供內容傳輸服務的主體來承擔侵權責任。另外,在正規電視牌照業務中,內容平臺方極易識別,且往往具有相應賠償能力,不要求電信運營商承擔責任,也不會對版權保護造成實質性影響。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