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冰城論道暨第24屆中國智能視聽與科技創新高峰論壇在哈爾濱舉辦。網心科技CEO李浩受邀出席論壇,并發表《端邊云協同,打造沉浸式虛擬現實新體驗》主題演講,他提出邊緣計算從低成本開始走向低延時和高算力,正在加速真正的虛擬現實時代的到來。
(資料圖片)
以下為演講全文:
探索虛擬現實的終極形態
虛擬現實作為元宇宙的重要入口,已經走過了180多年的發展歷史。從1838年的立體鏡開始,到1935年知名科幻小說《皮格馬利翁的眼鏡》,描述了一款能夠同時模擬視覺、觸覺、味覺、嗅覺的設備,從而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VR頭顯概念。1989年eyephone的出現,則普及了Virtual Reality這個術語,并誕生了第一款面向消費者的VR產品。在國內,早在30多年前,錢學森就已經關注到VR技術,并為VR取名為“靈境”。而真正意義上引爆國內VR的一個關鍵性的事件,是17歲的Palmer Luckey在車庫開發出Oculus Rift(2014年被Fackbook以20億美金收購),從這開始大家對VR的交互基本上形成統一。
那么,虛擬現實的終極形態會是怎樣?
李浩認為有六個方面值得注意,第一是視聽達到人眼、人耳極限;第二是全身感知、實時體感交互;第三是觸覺、嗅覺、味覺的沉浸式體驗;第四是輕便、佩戴舒適的終端設備;第五是覆蓋從娛樂到工作的真實場景;第六是成熟的腦機接口技術(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但是,要想達成上述目標,還存在著不少挑戰。以視覺為例,最少要達到Retina的水平。而要達到Retina效果所需的碼率,需要16K的屏幕。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如果只在最中間的60*60視野,用Retain效果配合一定的眼動追蹤,周邊用4K,經過壓縮也還需要達到346Mbps的傳輸速度(碼率 = 畫面像素 * 每像素bit * 幀率 * 編碼壓縮率 = 120M * 12 * 120 * 0.002 = 346Mbps)。值得注意的是,120Hz、16K的視頻已經超過DP2.0的傳輸能力。
再者,腦機接口。根據大腦摩爾定律,以現在的BCI技術平均7.4年才能使可同時記錄的神經元數量翻倍的速度計算,所以要達到同時記錄100萬神經元的話需要2100年,而要記錄所有神經元的話則需要2225年。
此外,成本,低時延也是必須考慮的項。在成本上,以云VR游戲為例,按照現在的網絡模型去搭建達到理想體驗的實驗網環境,單用戶的服務成本每月高達數千塊;在低時延上,以云游戲為例,通常端到端的延時需要小于100毫秒,而云VR游戲則更加極致,需要的端到端時延甚至小于20ms。
云邊端協同,實現強互動沉浸式體驗
面對從終端硬件、傳輸、到計算的各項挑戰,如何構建終極形態的虛擬現實,實現強互動沉浸式體驗?李浩提出,在持續迭代的終端硬件基礎上,更強的算力,超高的分辨率屏幕,以及逐漸覆蓋的千兆傳輸網絡,都在加速真正的虛擬現實時代的到來。
而在計算側,計算拓撲也亟待升級,為了達到更好的性價比,必須突破現有網絡模型,從最開始支持本地運算的一體機模式,以及運算顯示分離的云端模式,升級到云邊端協同運算框架,真正將邊緣計算融入到整個體系。
作為國內較早專注于邊緣計算領域的公司——網心科技8年來,通過共享+自建的方式,構建了一個超立體的邊緣城市網絡,現在也是國內最大的邊緣混合網絡,可覆蓋邊緣計算節點500萬+,儲備帶寬70T+、存儲1500PB+,儲備的浮點算力達到百P級別、AI算力達到E級別。同時,還擁有領先的組網+傳輸能力,卓越的動態節點管理和算力智能調度等核心技術。在分發領域已經服務國內90%以上的需求用戶。根據國際權威分析機構IDC調查數據顯示 ,網心科技位居中國邊緣公有云市場第一梯隊。
?
在虛擬現實,云游戲、AIGC等高價值業務場景,網心科技正在持續構建算力網絡,通過匯聚多層次的算力網絡資源,把處于網絡不同層級的海量資源進行統一調度,為企業和用戶提供超低延時、強算力、高性價比體驗。
李浩表示:“我們的理想是構建一個超低延時、超強算力的網絡,這個網絡不僅能夠給像VR這類的場景去服務,我們也希望能夠給更多的產業互聯網場景去提供服務。”
責任編輯:房家輝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