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022年12月31日,美國主流電信運營商Verizon終于關閉其3G網絡。過去幾年,Verizon關閉3G網絡的計劃一直在變:從2019年延遲到2020年,又從2020年延遲到2022年底。Verizon表示,由于過去幾年的努力,現在只有不到1%的客戶仍在訪問3G網絡。這一次,Verizon態度十分堅定地關閉了3G網絡,沒有延期。至此,美國2G/3G網絡基本“消失殆盡”:AT&T在2022年關閉3G網絡,此前已關閉2G網絡;T-Mobile在2022年先后關閉從Sprint手中繼承的3G網絡和自家3G網絡,目前只留下2G網絡。美國運營商只是縮影,在5G加速普及的情況下,全球范圍內2G/3G網絡關閉潮正在掀起。GSA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全球56個國家或地區的142家運營商已經完成、計劃或正在進行2G/3G網絡關閉。在我國,電信運營商也在積極推動2G/3G減頻退網工作。據了解,現在移動的3G網絡已經基本完成退網,電信計劃到2024年底完成2G/3G退網,聯通則很早就啟動了2G的減頻退網工作。但整體來看,這項工作的結束日期還不是很明朗。
擺脫“四代同堂”
國內運營商加快減頻退網
隨著5G到來,國內運營商遭遇2G、3G、4G、5G“四代同堂”,但這帶來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和壓力,運維成本居高不下、頻譜資源受限、站點資源不足,嚴重影響我國信息通信行業的發展。其實,早在2019年就有相關方面表示,目前我國2G、3G網絡的退網條件已逐漸成熟,鼓勵運營企業積極引導用戶遷移轉網。彼時2G、3G退網也曾引起熱議,2020年即有消息稱“會在明年(2021年)基本完成2G網絡退出,同時推進3G退網”,但并沒有如期實現。2021年11月,工信部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快2G、3G網絡退網,統籌4G與5G網絡協同發展”,將2G/3G退網列入“十四五”期間網絡基礎設施的重點工作。其中2G退網速度最快的是中國聯通,其在2018年即公告有序推動2G減頻退網,截至2021年底實現2G全面退網。與此同時,其3G退網也在推進中。中國電信2G/3G退網原計劃2024年底完成,但也有消息稱將提前至2023年底完成。中國移動已明確提出在2020年底前停止新增2G用戶,并將由NB-IoT、4G Cat1/1bis技術承接2G用戶。近幾年來,中國移動正分階段、分頻段有序推進2G網絡退網。尤其是在2G用戶集中的農村地區,中國移動積極引導2G用戶遷移,力爭“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農村2G用戶升級。截至目前,中國移動3G制式已經基本完成退網。
用戶遷轉挑戰大
“物”比“人”更難
業內專家指出,關停2G/3G是系統工程,不是簡單將網絡關閉了事,更重要的是推動2G/3G用戶和業務遷轉至4G/5G上去。在公眾用戶方面,主要是一些老年用戶,使用的是不支持VoLTE的老舊終端,如果關閉2G/3G網絡,這部分用戶會受到影響,所以要通過一些引導措施將用戶遷轉到4G/5G網絡。相比推動公眾客戶遷轉至4G/5G,推動使用2G/3G連接的物聯網業務進行遷轉挑戰更大,使用2G/3G連接的存量物聯網終端規模十分龐大。在NB-IoT和LTE Cat.1規模化發展之前,基于蜂窩網絡的物聯網終端主要通過2G、3G接入,尤其是2G承載了大部分蜂窩物聯網連接。物聯網智庫方面統計顯示,2019年的10.3億物聯網連接中,大部分為2G/3G網絡,即使此后兩年持續“擠水分”以及向NB-IoT、Cat.1遷移,剩余存量依然有數億規模。但技術的更新迭代有目共睹,2G/3G退網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必然選項。相比2G/3G網絡,4G/5G的頻譜效率更高、網絡速率更快、用戶體驗更佳。以中國移動為例,4G網絡滲透率在三大運營商中最高,大約在60%左右,在運營成本方面,2G網絡和4G網絡的成本相差無幾。正因如此,三大運營商正在結合實際情況穩步推進退網工作開展,提高服務質量,加快存量用戶的業務轉網。隨著運營商持續優化替代網絡,在2G/3G網絡關停區域確保替代網絡在信號覆蓋、服務質量等方面達到甚至超過原有2G/3G水平,并且降低成本因素的影響,退網進展會相對順利。工信部近日發布的《2022年1-11月份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截至11月末,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發展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18.18億戶,已超移動電話用戶數1.34億戶,“物超人”步伐持續加大。在此背景下,國內三大運營商正在加快推動4G Cat1/5G模組產業成熟,打造以NB-IoT/4G Cat1/5G為“三駕馬車”的移動物聯網生態發展格局,提升先進移動技術的使用比例。與此同時,提前謀劃2G/3G頻率重耕事宜,適時啟動800MHz/900MHz/1800MHz/1900MHz/2100MHz等頻率規劃調整工作。
責任編輯:房家輝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