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我最近的“敏感點”對準了電視劇集里的“單元”配置。這跟我這一段追著電視里的進度看單元劇集《我們這十年》有很大關系,不過也非全部,因為還有更早的《功勛》。
和《功勛》一樣,《我們這十年》也是單元劇形式的獻禮劇,這注定了該劇在制作上的量級。劇集所起用的演員班底也是國內一流的,而且一時很難判定誰的演繹更出彩。比如,一上來看《唐宮夜宴》,白百何等人對角色的精準演繹,會讓人生出“這可能是整套劇里最好的吧”的感嘆。可是接下來,羅家良、柯藍、黃志忠等主演的《前海》,一下子又把大家拉入了近似當年港劇的氛圍,內地制作和TVB余韻在這部戲里,有點兒無縫對接了。等到侯勇、焦俊艷、姚安濂、田小潔等主演的《一日三餐》亮相,觀眾又會發現,這個絕不遜色于長劇的主演陣容,實力太驚人了。而當王雷、楊爍等主演的《西鄉明月》登場,楊爍用“周大齊”奉獻出他近年最華彩的表演,王雷作為正面男一號,穩穩地把控著節奏,以防楊爍的激情完全溢出,在這張力十足的斗技式表演的微妙背景下,隨著劇情的推進,大家又會驚嘆,演老村主任“周繼海”的康愛石,其表演已經不能僅用“好”來形容了,簡直就是細膩到了“刁鉆”的程度。這大概也是66歲的康愛石,自《平凡的世界》“田福堂”后,為熒屏奉獻的又一個經典角色。
《我們這十年》的成功,顯然承襲了之前《功勛》的制作經驗(這其中,也包括了毛衛寧導演在執導《能文能武李延年》單元時的成功心得)。“單元劇”并不好拍,與長劇相比,其長度短,劇情相對濃縮,“注水”空間有限,顯然更契合那些生活節奏較快的觀眾,尤其是更年輕的觀賞群體。這方面,毛衛寧身體力行,為年輕一輩做出了成功示范。單元式制作思維,也激發了劇集制作的活力。內地劇集市場,有相當長一段時間,過于追求人氣明星領銜的超長劇集,導致不少劇集投資成本過高,劇情普遍“缺鈣”。近年隨著播出平臺的多樣化、觀賞群體的不同,創作者漸漸明白了長篇劇集分季制作的優勢,并開始了相應的探索與嘗試,如古裝劇《慶余年》《贅婿》《雪中悍刀行》,探案、懸疑劇《唐朝詭事錄》《拆案》等。
長劇分季,相當于將一部長劇甚至超長劇集分解成相對獨立的幾個單元,獨立制作和播出,這樣可以明顯降低成本,還能根據觀眾反饋進行補救和調整,降低市場風險。那些懸疑、探案、探險類的劇集,則可以根據劇情發展,利用“組裝”優勢,向觀眾無限延展奇幻的想象。當然,我們不會簡單地把季播劇等同于單元式制作思維,但二者在“將主題或任務在創作中細分”“結構和組織劇情”等方面,還是有著近似的“功效”。自從現代文明發展、進入后現代階段以來,碎片、拼接、組裝式的創作技法,已經覆蓋到了文學、電影、戲劇及整個現代藝術,劇集創作中的單元劇、季播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這一創作潮流的蔓延。資訊空前發達的時代,當代人不可能生活在單一概念的真空里,“單元”化,作為后現代創作美學的重要表現,無疑會為人們的熒屏增添更多樂趣與變數。
任何成功的藝術創作和制作方法,一旦形成慣性,難免會趨于僵化和雷同,表現在影視方面,自然會引發觀眾的疲勞與厭倦。這時,創作和制作中變數的出現,就成了迫切需求。單元化的處理,在許多時候既能帶來風格上的變化,也能為已有的固定模式提供突破性的視角。它不只為制作者提供了拼接、組裝等創作路徑,而且還如前文所述,為經費壓力空前巨大的當代影視制作,提供了一條緩釋的路徑。比如,長篇名著的改編,一旦進入分季式制、播,毫無疑問,將有助于節目制作的精細化、精致化。再如諜戰劇,曾經有不少本土作品比照過朝鮮的《無名英雄》等引進作品。但《無名英雄》本就不是電視劇,而是系列電影。原片的場景要求相對簡單,但氛圍和性格塑造卻非常講究。劇情片電影和電視劇在拍攝上有著本質區別,后來者想要盡力消除這種區別,只能在劇作、鏡頭設計等各方面精益求精,如果借助單元化的處理方式,多少會變得容易些。別小看這類“變通”,它們是實現所有優秀構思和理想的有效橋梁。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