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馬鈴薯產業的發展走過的是一條依靠科技不斷創新之路,從“洋芋工程”到產業轉型升級,從“中國馬鈴薯之鄉”到“中國薯都”的嬗變,無不依賴于科技的支撐引領。科技的光芒照耀隴中大地,科技為馬鈴薯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2020年,由定西市科協牽頭,定西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與甘肅省農業科學研究院共建定西馬鈴薯產業技術協同創新基地。立足定西區位、生態、資源、產業優勢,進行馬鈴薯育種試驗示范和科研研究,在馬鈴薯產業重大關鍵技術研發及瓶頸問題解決中開展技術創新專題講座及專業技術培訓5期,協助單位培養高素質的創新技術骨干,對定西馬鈴薯產業后備力量人才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馬鈴薯產業技術協同創新基地科技團隊,以解決馬鈴薯種質資源卡脖子問題為己任,在馬鈴薯種質資源引進、篩選及利用工作中,加強與國際馬鈴薯中心、國家馬鈴薯改良中心等10個國內外科研院校和美國、俄羅斯等6個國家交流與合作,廣泛引進抗病毒、早中晚熟、食用型加工型等寶貴的親本資源56份,極大地豐富了定西市農科院的種質資源庫,對育種基礎性研究以及重點育種項目提供了長期穩定材料。經過科研人員的潛心研究,掌握每一份種質資源的特征特性,挖掘種質資源的特異基因,利用種質資源累計配置雜交組合400個,創新優良中間育種新材料20份,對定西馬鈴薯新品種培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為了有效提高馬鈴薯雜交結實率,馬鈴薯產業技術協同創新基地科技團隊開展院地協同合作,針對影響雜交成功率的瓶頸問題及關鍵技術進行聯合攻關,精心設計試驗方案,通過調整雜交親本所需的光、溫、水、肥等因素,鉆研創新雜交方式及雜交技術,開展不同單項試驗研究10項,使原本只有5%—7%的雜交結實率提高到15%—20%。在新品種選育中,采用傳統育種技術及生物技術相結合方式選育出淀粉加工型、全粉加工型、鮮食菜用型、炸片型等6個馬鈴薯新品種,經濟效益顯著。
基地以人才引進為紐帶,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持續推動試驗研究、示范推廣,促進科研成果落地生根,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了科研成果在定西的開花結果,為定西馬鈴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也為全國馬鈴薯發展貢獻寶貴經驗。真正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應用,為全市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智力和科技支撐,注入了強勁動力,有效促進了區域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記者 丁陸軍)
關鍵詞: 科技賦能推動薯業發展 區域農業增效 農民增收 馬鈴薯產業 定西市農業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