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于湖北電視用戶想通過自家智能電視機上的“有線電視”服務觀看《開學第一課》,結果發現電視直播(尤其是CCTV1)如果不單獨付費則看不了,大為惱火之下拍了一段譴責的視頻發到網上,結果成為了這兩天的熱門話題,不僅上了熱搜,還因為引發了輿情,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點關注。
(資料圖片)
對于中國的老百姓來說,一直都存在一個樸素的觀念——看電視是不需要花錢的,而這個電視一般指代的就是電視臺直播。因此,如果有人告訴他,在電視機上看直播需要單獨付費,估計大多數人是接受不了的。去年年初,在網絡上就曾經因為OTT電視的直播收費引發過一波輿情。
只是,這次所引發的事件不僅僅是直播單獨收費,還因為不付費就看不了CCTV 1,而CCTV 1作為傳播黨的聲音的重要渠道,作為公共的公益頻道,一直以來都是以提高覆蓋率為目標的,所以村村通、戶戶通都是國家大力扶持進行推動的。
流媒體網認為,這次事件的性質,可大可小,就看從哪個角度來看了。
首先,來說說電視直播是不是免費的事。
中國的電視直播分成兩類,一類是中央臺(除CCTV 3568)外的頻道,這些都是具有公益屬性的公共頻道,國家補貼,廣覆蓋、免費看;另一類是各省市電視臺自辦頻道,這些都是商業頻道,其收益主要來自于廣告。在有線網時代,各省電視臺的直播頻道要在其他省落地,是需要單獨給落地省的有線網絡公司一筆落地費的,因為通過落地他省擴大了觀眾基數,可以提升廣告收入。
隨著這些年電視技術的發展,除了原本的有線電視外,IPTV也成為了電視傳播主渠道,并通過運營商的網絡給用戶提供直播服務。其中有線網絡公司向用戶以收視維護費的名義,每月收取18元左右的費用,發給用戶一個有線機頂盒,通過有線網提供直播及基礎點播等服務;IPTV則采取通過和寬帶、手機捆綁的方式,用戶只需要繳納相應的寬帶費,運營商就提供電視IPTV(直播+基礎點播)+手機等服務,而這個名義上的寬帶費再由運營商進行內部拆分、結算給IPTV、寬帶和手機。
所以,除了央視公共頻道外,其他電視的直播頻道其實是收費的,只是由于收費模式的變通,體現在用戶端,用戶是無感的,不會覺得他有單獨為電視直播付費用,而幾十年延續下來的消費慣性養成了用戶的思維定式。
其次,說說這次OTT電視直播收費的事。
作為智能電視OTT來說,他首先是一個具備提供電視服務能力的硬件設備,其次是這個電視服務能力需要用戶單獨付費,才具備可使用性,如用戶需要自費開通網絡,需要為電視機上的內容單獨付費才可以享受更多視頻服務(類似手機)。其中,電視直播服務,在智能電視OTT的相關管理規范中是不允許提供的。
不過技術的進步總是可以規避管理的要求,在OTT發展的過程中,通過APP的形式,提供直播服務的軟件一直層出不窮,屢禁不止,不過,這些直播APP有一個共性——免費,雖然中間會有廣告的干擾,但是用戶不需要為使用而付費。
近些年,隨著有線網絡在IPTV和OTT的競爭擠壓下市場和收益急劇萎縮,有線網絡也開始主動尋求如何把僅有的內容資源——直播頻道加以變現。于是,就出現了除北京外,由各省有線+智能電視機面向用戶推出的DVB+OTT直播服務,并且把這些直播頻道(包括了中央臺)進行了統一收費,一般大概是15元/月(提供內容的有線網、提供硬件的電視廠家、提供CDN的技術服務三家均分)。把原本用戶無感的直播頻道支出放在了明面上,需要用戶掃碼付費。雖然從商業本質來說無可厚非,但是卻顛覆了用戶的消費感知。
流媒體網認為,這次智能電視OTT對于商業頻道的收費屬于合理但沒有考慮用戶體驗,不過對于央視公共頻道也進行捆綁收費,則存在極大的問題,和我國電視媒體所承擔思想文化宣傳平臺的屬性,廣覆蓋的要求是有所違背的,沒有把公益和商業加以區分,從而造成了此次的輿情事件的擴散。
最后,說說有線+OTT直播這件事。
有線網絡通過和智能電視機進行直播+OTT的合作,對于有線來說,也是一次從抵制到順從的認命之旅,畢竟OTT的用戶接近2億,而有線則江河日下,陷入收入困境,因此,通過雙方合作,有線實現資源變現,OTT補足資源短板,雙方心照不宣地進行著試水。
雖然從OTT的政策來說,目前是不允許提供直播服務的,但是通過和有線的合作,可以從OTT直播的違規性質變成有線通過智能電視終端開展直播服務的角度,規避風險。而從監管部門來說,隨著昔日最大的管理資產——有線網絡面臨生存困境,很多時候只要民不舉,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了(因此,現在的這種模式,在北京的所有智能電視機上是看不到的)。
有線網絡公司為OTT提供直播服務,目前在技術上不存在太大問題,但在傳輸網絡和內容版權上未來會存在較大風險,畢竟在《有線廣播電視運營服務暫行規定》中對于運營服務的定義是利用有線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向用戶提供服務的活動。
而這次的《第一堂課》直播所引發的輿情事件的后續走向,將存在著對于OTT直播監管的強化和市場倒逼,導致規范OTT直播兩種可能。究竟會如何演進,值得關注。
流媒體網認為,無論何種變化,電視大屏的市場競爭和同質化已經越來越激烈,唯有腳踏實做好服務,做好跨界創新,做好產業鏈共生,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在市場博弈中獲得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侯亞麗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