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視頻平臺蓬勃發展、短視頻類型日益多樣化的當下,用戶的觀劇習慣也在由“長”向“短”演變,微短劇成為了網絡視聽行業新的增長點。在延續短、平、快的短視頻傳播邏輯下,微短劇以濃縮化劇情、社交化互動、垂直化運營的特點迅速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著粗放生產、文化價值不高等問題,行業平臺不斷發力探索微短劇的發展。
占領賽道,各平臺強勢布局
【資料圖】
網絡微短劇是指網絡影視劇中單集時長不足10分鐘的劇集作品。以移動化、碎片化為特點的微短劇正在駛入發展快車道,據有關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上半年,機構制作微短劇數量同比實現超500%的增長。
作為新興的內容形態,微短劇目前主要有兩種發展模式:
一是主流長視頻平臺以專業化內容生產為模式對傳統網絡劇進行復刻與創新。
二是短視頻平臺與MCN機構以社交用戶為基礎,以“受眾本位”理念為思路,以紅人IP為核心聯合進行的短劇生產打造,該模式下生產的微短劇目前占據主流,熱度持續攀升。
目前,各大平臺積極布局微短劇,針對創作者和平臺間合作推出了大量計劃,新的內容板塊在平臺建設中地位明顯提升。
《2022短劇洞察報告》截圖
1. 長視頻平臺聚焦模式創新
據《2022短劇洞察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僅“優騰芒”三大平臺上線的獨播短劇有171部。
推出各維度創作扶持計劃,深挖內容存量
各大平臺紛紛推出專業短視頻付費分賬模式,強化各項規劃鼓勵優秀內容生產與創作團隊孵化好短視頻內容。
更新劇場化模式,為行業發展引入新變量
2021年,騰訊視頻發布業內首個微短劇品牌“十分劇場”,芒果TV則上線獨立微短劇APP “大芒”,以平臺出品的短劇廠牌化發展,為類型化劇場進行垂類內容深耕成為行業共識。
加強邊界拓展,為精品創作提供創新增量
騰訊視頻與衛視資源整合,進行的“以短帶長、短長融合”的劇集改革、芒果TV與喜馬拉雅合作推出國內首部音視頻雙平臺聯播短劇《傳聞中的陸神醫》、優酷上線的多視角互動短劇《當我醒來時》,都在立足自身優質內容和關注“年輕正能量”用戶群體下,對微短劇的邊界進行了更多創新開拓。
可以看出,目前各大平臺在微短劇布局中越發重視品質提升和形式創新,轉型增效成為主流網絡平臺下一階段的運營重點。
2. 短視頻平臺深耕內容創新
快手微短劇領域已深耕多年,通過流量扶持等手段大力支持多元化內容創作。2022年推出的“寒假檔”鄉村扶貧題材作品《我和我爹和我爺》,為微短劇提供了更多現實主義創作可能,在檔期化的運營優勢下找準特色和繁榮之路;抖音以“新番計劃”和與字節旗下其他主體合作等手段,推出了全網首部虛擬人微短劇《柳夜熙·地支迷陣》,確定了在微短劇領域“強制作”的發展路線。
短小精悍,微短劇特征凸顯
內容形態上,超過七成的微短劇集中在30集、每集3分鐘以內。
受眾需求上,年輕女性是消費主力軍,學生群體中較受歡迎。
題材偏好上,甜寵愛情題材占據主導,占比60%—70%。
劇情濃縮,流量為先
效率和劇情往往成為影響用戶倍速觀劇的主要因素。為了迎合這種趨勢,在情節上,微短劇對傳統影視劇進行了解構重組,提前情節點位置,形成了“開端即高潮”的結構設定,大幅加快整體節奏。在敘事上,則常采用多線并置的敘事手法突出戲劇矛盾、吸引流量討論,在簡短的時間內設置連續高度反轉的劇情。在表達上,拍攝集中在表現演員情緒的特寫上下功夫,全方位服務于多場景、碎片化的觀劇需求。
社交思維,跨界共贏
短視頻平臺以自身的流量積累,既精準洞察了用戶消費喜好,也為微短劇提供了優質分發渠道和話題空間,并讓平臺互動體系在運作上得到進一步拓展。創作中,微短劇播放界面中用戶可以直達微短劇創作者賬號進行互動討論,創作者根據用戶的反饋調整拍攝進度。演員也多數啟用具有粉絲基礎的網絡達人,匹配風格相近的IP作品,助力其粉絲增長和關注度的進一步獲取,形成了“微短劇+個人品牌營銷+達人帶貨”的多邊收益模式。
精準定位,垂直運營
播放平臺通過算法精準定位受眾,實現目標群體用戶的網格化傳播。微短劇在平臺大數據技術優勢的加持下,在細分市場,垂直深耕上更有收效。微短劇更傾向于改編網絡文學作品。網文平臺則精細劃分出題材和風格,向微短劇生產方進行針對性的IP推薦。微短劇則沿襲了網文IP“爽感十足”的內容氣質,吸引了大批年輕短視頻用戶,分眾化、個性化的多元題材演繹成為潮流。
內容為王,微短劇亟待提質升級
在經歷了幾年的高速增長后,短視頻行業用戶規模擴張逐漸放緩,頭部平臺用戶開始走向聚合。微短劇在高速擴張下迎來了大量發展困境。
粗放生產影響精品產出
投入成本低、制作周期短、進入門檻低既是微短劇的優勢也是其難以產出精品的癥結所在。粗放的生產方式下,雖然有“作品豐富”的表象,但精品卻難以為繼。
“擬態環境”消解客觀現實
微短劇締造的“爽劇”大多以不切實際的幻想為受眾構建了一個真空的“擬態環境”,在平臺算法推送下,受眾尤其是青少年很容易產生“沉迷成癮”的癥狀。此外,部分微短劇存在著內容低俗,立意低下的問題,容易產生不良社會影響。
“同質化”扎堆侵蝕文化價值
現階段微短劇均以“爆款”為模板,同質化問題比較嚴重,整體創作氛圍功利浮躁,難以實現“破圈”發展,在版權上容易引發爭議。同時,存在缺乏核心文化價值導致發展后勁不足的弊病。
網絡微短劇亟需找到其自身作為獨立的網絡視聽內容品類的價值,在內容生產、價值導向與平臺合作扶持等方面采取積極舉措,尋求進一步突破。
由“短”向“精”實現多元化創作
微短劇發展的關鍵在于為不同用戶群體提供題材類型多元的精品內容。對于微短劇的發展來說,強化其內容生產的品質,由“短”向“精”,在提高政治站位、深挖題材內涵、強化審美體驗、打磨表演技藝等方面多下功夫,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進階。
加強主體責任,提高微短劇價值引領
作為內容領域的新風口,微短劇創作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還應高度重視主流文化價值引領,除了愛情、奇幻類題材外,選材和設定更應拓寬視野,立足現實,以主流“價值”傳播助力其自身“價值”提升,進而推動網絡文化健康發展。
平臺差異化助力微短劇產業升級
微短劇能否取得突破性發展還有賴于平臺方的扶持與推動。做“內容”的長視頻平臺在微短劇生產上以精品化、品牌化策略為主;而擁有“流量”的短視頻平臺,在微短劇生產上則應注重打造平臺爆款與鼓勵用戶創作相結合來實現目標。長短視頻平臺應始終以品質作為核心創作要求,在良性競爭的同時尋找優勢互補的契機。為精品微短劇塑造口碑價值,再輔以流量扶持促使劇集出圈,將微短劇打造成為內容領域的優質增量。
目前,微短劇市場已從爆發增長進入精細運營階段。在熱潮褪去,理性回歸的當下,期待行業能深耕內容、沉淀內涵,真正創作出經得起時間和觀眾考驗的好作品,為文藝市場百花齊放增光添彩。
責任編輯:侯亞麗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 騰訊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