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電影、電視出現以來,影視娛樂業及女性從業者就在對抗著業內隨處可見的性別不平等現象。這種現象并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或者行業的成熟而好轉:在好萊塢,沸沸揚揚的「MeToo」運動沒有改變男女演員「同工不同酬」的現狀;在日本,女性電影人還要在工作環境中對抗毫不遮掩的歧視和性騷擾。
(資料圖片)
面對不平等的現狀,不少女性電影人選擇主動出擊,共同打造一個包容、平等、自由的創作環境。
影視行業中的權利傾斜
盡管自2017年開始的「MeToo」運動使觀眾對好萊塢的性別不平等現象以及造成這一現象的權利傾斜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女性創作者尤其是在幕后角色的缺失并沒有得到改善。
一次由圣地亞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發起的研究顯示,在美國發行的票房最高的250部影片中,由女性創作者擔任導演、編劇、剪輯師、制片人和攝影師的比例只是緩慢上升;在2021年,擔任上述職位的女性僅占25%。
2015年至2021年間,美國票房最高的250部電影中女性創作者所占比例變化。圖片來源:Ceiling Study by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Statista
2021年,女性制片人和執行制片人分別占所有制片人的36%和26%,女導演和女編劇僅有17%,僅有22%的剪輯師是女性,而攝影指導中,女性的數量更少,100位中僅有6位。
對抗「女性敘事」的缺失
以《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中的賽爾瑪為國內觀眾所知的吉娜·戴維斯(Geena Davis)留下了許多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但現在,她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銀幕之外,確保好萊塢能夠更好地講述「今天」的故事。
2004年,戴維斯創立了一家非盈利組織Geena Davis Institute on Gender in Media,研究不同性別、種族、性取向、外形、年齡、身體健全程度在銀幕中的展現。
在談到創立這家機構的初衷時,戴維斯表示最初她想改變的是孩子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東西。「當我的女兒還在蹣跚學步的時候,我注意到很多給小孩子拍的影視作品很多都是由男性角色主導的。我當時在想,『這是21世紀,我們在做什么?向孩子們展示一個不平等的世界?』我不想讓這樣的行業成為自己一生的使命。」
在整個80年代和90年代初出演了不少角色后,戴維斯注意到好萊塢對她的「興趣」和提供給她的工作機會從40歲后開始減少。戴維斯將這種挫折轉換成了動力,致力于消除銀幕上對女性角色及其他弱勢群體的沒有由來的偏見。
打造包容的創作空間
在拉丁美洲,三位墨西哥裔女性電影人成立了一家致力于為西班牙及拉丁美洲地區的女性觀眾打造原創影視作品的制片公司。這家名為「匿名」(Anónima Media)的制片公司由記者兼制片人芭芭拉·阿雷東多·阿亞拉(Bárbara Arredondo Ayala)、演員兼制片人埃倫迪拉·伊巴拉(Eréndira Ibarra)及編劇兼制片人娜塔莎·伊巴拉-克勒(Natasha Ybarra-Klor)創立。
伊巴拉表示,「真正的包容,也就是我們追求的那種包容,是為了讓所有過去不被承認的人都擁有姓名,任何人都不再是匿名的。」
盡管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女性創作者依然只占整個拉丁美洲影視娛樂業的一小部分。墨西哥電影研究所Imcine便攜的2021年年度報告顯示,去年在墨西哥拍攝的259部電影中,只有25%是由女導演執導的。「我們希望賦予更多女性編劇和女導演創作的權利,并確保她們獲得同樣的報酬。」
阿亞拉指出,拉丁美洲是世界上性別暴力事件發生率最高的地區,在墨西哥,每天有11名婦女被殺害。「創作一個婦女能夠自由地講述的空間,對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也至關重要。」
目前,Anonima Media與拉丁美洲最大的獨立制片公司之一Argos建立了合作關系,也正在與巴西和西班牙當地的制作公司進行相關合作探討。
心理學家羅賓·霍恩斯坦(Robin Hornstein)指出,「對于那些因為階級、種族、性別認同、性取向或者宗教而感到被社會邊緣化的人來說,在電影中看到和『我們』一樣的人作為英雄出現尤為重要。」
作者萊克莎·馬里恩(Lakeisha Marion)進一步解釋了畫面的沖擊力:如果能向婦女展示什么是可能的,那么她們就會從心里開始相信,從而著手實現。「而我們正在做的,就是打破陳規,讓每一位女性都能成為自己生活的女主角。」
責任編輯:侯亞麗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