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在聲勢浩大的廣電5G啟動儀式之后,廣電5G到底承載哪些期望?如何看待其未來之路?流媒體網分為上下兩篇對這些疑問進行探討,此前已發布《觀察|廣電5G猜想:承載的期望與新形勢下的定位(上篇)》,本篇主要探討在廣電5G承載上述巨大期望的同時,廣電行業人士也必須清楚地意識到廣電5G的漫漫之路。
1、最直接的是,時間不等人,5G市場并非為廣電5G而準備
從2019年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已經過了三年多時間了。而按照工信部數據,截至今年5月底,5G移動電話用戶達4.28億戶,在移動用戶占比達到25.8%。從這種情況來看,廣電5G的啟動,早已落后于市場需求。截至今年5月底,三大電信運營商總移動電話用戶口數為16.6億,考慮到14.126億的總人口數及相關年齡結構,預計適齡用戶平均擁有大約1.3個左右移動電話號碼/SIM卡(估測數據)。而對那些相對有較高號碼依賴性的用戶來說,人均持有2個號碼已經是非常正常的事了。
也就是說,在大眾市場,廣電5G除了爭奪新興適齡人口(如Z世代高校學生一族、跨入校園的兒童等),更多是要滲透到已有的移動電話人群之中;這顯然是巨大的挑戰。當然,首當其沖的或是廣大一線員工。不管是哪一個陣營,一線員工都得拼殺一陣吧(此處省略2000字)。
2、更顯著的是薄弱的運營根基
按照中國廣電與中國移動簽訂的共建共享協議,中國移動不僅獨立負責700M基站建設事宜,還大量提供相關線路的承載網租賃,還向中國廣電有償共享2.6G網絡。當然,中國廣電負責自身核心網建設(如果核心網都沒有,就說不上什么運營商了)。也就是說,對于缺乏產業影響力以及缺乏移動網絡建設經驗的中國廣電來說,為了盡早啟動廣電5G事宜,大量使用了“友商”的共享資源。此次廣電5G網絡服務的啟動也必然涉及友商的資源,比如與其它電信運營商的互聯互通——因為互聯互通對于電信網絡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再如未來的廣電5G室內覆蓋,依然少不了與中國移動的共建共享。筆者還注意到,在一些重要/官方媒體就此次廣電5G的啟動報道中,除了提及中國廣電與中國移動的共建共享之外,還提及“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鐵通”的“鼎力相助”。這些話語中都透露著廣電5G在運營層面的薄弱。在未來的持續運營中,中國廣電必然要基于自身資源實現與其它電信運營商的互聯互通,這就非常考驗其網絡體系建設與業務運營規范成型步伐了。
再如,對電信運營商至關重要的BOSS系統和客服支撐體系,也是常規運營的核心部分。比如,中國廣電能否給其關鍵客戶提供必要賬單信息?客戶的廣電5G業務與有線電視業務、有線寬帶業務能否真正捆綁形成融合套餐?這些都將對客戶滿意度至關重要。想象一下,一個上海的廣電5G用戶到北京之后,需要電話給客戶進行業務辦理,然后可能電話撥到中國廣電的北京客戶座席,這會是什么情形?中國廣電必須面對這些電信運營商的基本命題。而更微妙的議題還等著中國廣電,比如異網漫游、互聯網對等直聯等。
如何成為合格大眾運營商?如何在廣大員工中建立和沉淀一系列運營規范?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中國廣電要在極短時間內快速走完其它三大電信運營商曾經走過的漫長路程。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廣電所憑借的700Mhz頻段,雖然有廣覆蓋、第功耗等優點,但中國廣電難道就可因此掀起價格戰?筆者認為,一兩年之內或許很難看到大規模的價格戰(個別地區則不算)。那些動輒高喊價格戰的媒體,都沒有真正認識到電信運營商近三十多年所走過的歷程。
3、融入數字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