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的降雨過后,偏關縣樓溝鄉柏家咀村的玉米長勢喜人。
往年這時候,廣大農戶早已在農田里忙碌起來,今年這幾天大田里的農民卻寥寥無幾。
“農業生產托管,省心又省力!用我們的土話說就是‘除了管除草,其他都不用管’!”柏家咀村村民尤占良告訴記者,他家的60余畝耕地,今年近20畝地都委托給了當地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進行托管。
今年,全省有20個縣(市、區)入選全省農業生產托管高質量發展試點,偏關縣為試點之一。該縣選擇新關鎮、窯頭鄉、樓溝鄉等鄉鎮作為農業生產托管項目試點,實施農業生產托管面積超過5萬畝。
通過因地制宜實施農業生產托管,偏關縣以集中規模經營的方式,推動“小農生產”向現代農業產業轉變,靠科技強農,用機械助農,讓產業富農。
用托管解決誰來種地問題
柏家咀村由4個自然村組成,全村306戶、692人,平均年齡超過40歲。偏關全縣耕地面積達54.5萬畝,老齡人口占比達18.8%。如何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近年來,我省積極開展農業生產托管試點工作。來自公開報道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全省開展農業生產托管的試點縣區近100個。
在偏關縣,農業生產托管有效解決了當地平地少、坡地多、機械化耕種效率低的問題。樓溝鄉今年有1.3萬畝耕地托管給了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托管有效解決了該村青壯勞力不足的問題,降低了單人獨戶的種植成本,大大提高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來自該縣農業農村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縣參與農業托管服務的農戶共有3676戶,截至目前已經完成農業生產托管任務5.29萬畝,包括健康天下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順通種養殖家庭農場、地生金谷子專業合作社等7家服務組織參與了托管服務。
以托管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從“散戶”轉向“大戶”,要改變的不僅僅是經營理念,還有管理方式。偏關縣以“服務”為中心,強化對農業生產的管理,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偏關縣副縣長郭秀紅告訴記者,該縣農業生產托管,注重的是“服務+”理念。
“服務+農戶”,該縣把引領小規模分散經營農戶走向現代發展軌道作為工作重點,堅持“以服務帶動”而不是“用服務代替”,著力解決小農戶規模化生產中遇到的難題;“服務+種植”,將提升谷子、玉米、馬鈴薯等主要農作物生產效益作為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主要標的物,改進農業生產方式,增強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提高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服務+市場”,重點關注生產社會化服務的關鍵和薄弱環節,重點發揮財政補貼引導、培育市場的作用,秉持補貼不干擾服務、補貼不影響價格的原則,引導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長期健康發展。
靠托管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縣里今年發展了3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加上馬鈴薯、谷子的種植,農民的管理難度增加了。依托農業生產托管,一方面可以降低農民的管理難度,另一方面可以降本增效,最大限度提高生產效率。”偏關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文斐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偏關縣籌措資金465.2萬元,對農戶和服務主體進行機械作業費補貼,農戶承擔作業費的60%,剩余的40%由財政補貼,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該縣還與保險機構合作,推出農業生產托管農作物價格和保底產量保險,對谷子、玉米、馬鈴薯分別給予每畝1000元、600元、720元的兜底保險,實現托管農戶和服務主體“零風險”。
同時,該縣還對全縣7個鄉鎮、200余臺集體農機(具)進行集中管理,將租賃權以拍賣形式流轉到7個農機具生產經營主體,破解了機械設備購置難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集體的經濟收入。
此外,該縣還針對農業生產全環節列出服務“菜單”,明碼標價。農戶可選擇全程托管,也可單環節托管給合作社。
“資金支持+保險兜底+財政補貼+菜單服務”讓農業生產托管成為偏關縣農業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在破解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難題的同時,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向前邁進。
(記者 暢雪)
關鍵詞: 農業產業規模化 鄉村振興向前邁進 農業生產效率 現代農業發展 村集體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