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廣東臺進行體制機制改革,觸電新聞APP從電視新聞中心(現電視融媒中心)獨立出來公司化運作,中心的融媒發展面臨新的路徑選擇。在廣東臺領導親自指揮和帶領下,中心開啟了以融媒工作室為核心的單兵突破融媒改革創新舉措。
(資料圖片)
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中心在內部廣發“英雄帖”,尋找有能力、有責任擔當的年輕業務骨干,鼓勵他們成立融媒體工作室。2019年底,第一批5個融媒工作室成立,它們的成立也讓中心成為全臺規模化發展融媒工作室最早的部門。2020年,新一批12個工作室成立。2021年,第三批5個新工作室成立。2022年4月,遵循有進有出原則,退出2個,新增2個。
如今,工作室融媒矩陣規模已擴大到22個,基本建立起以個人原創類工作室、基礎服務類工作室、平臺運營類工作室為主要發展方向的良好融媒生態。以工作室為主體在各大平臺開設新媒體賬號67個,全網總粉絲數突破5050萬,打造了1個千萬+媒體大號,7個百萬+媒體號,每周的總發稿數穩定在4000多條,每周總瀏覽量超20億,融媒工作室矩陣已成為電視融媒中心融媒改革發展的一張亮眼名片。
高度重視,把融媒工作室發展列為中心重點工程
在廣東臺黨委領導下,中心黨總支成立融媒體工作室領導小組,在二級部融媒統籌部搭建服務中臺,聯動中心各二級部,為工作室的內容生產、技術設備、政務運營提供前、中、后期全方位服務;在每周中心編輯會及月度選題會中,加入融媒指數分析環節,各工作室負責人逐個匯報每周數據總結及下周工作計劃,融媒數據分析跟收視率分析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出臺工作室負責人項目增量績效實施辦法,用孵化期取代KPI
工作室現行績效考核,是在中心現有的月度績效總盤里,單獨劃撥出一部分新媒體項目增量績效;同時對工作室負責人給予充分信任,用孵化期取代KPI,一年孵化期內只考核新媒體原創作品數量,不設其他任務,一年孵化期后,將從原創量、粉絲量、影響力、政務運營、項目聯動等維度對工作室進行考核,做到有獎有罰、有進有退。通過這種漸進的方式,鼓勵大家勇敢走出舒適區,喚醒沉睡的生產力。
2022年1月,電視融媒中心對旗下工作室2021年工作進行年終考核,排名后兩位的工作室在尊重工作室負責人本人意愿的情況下,退出工作室融媒矩陣。
與觸電傳媒深度合作,給予人員支持
為解決工作室運營的后顧之憂,中心與觸電傳媒深度合作,觸電傳媒為各工作室配備3名新媒體編輯和運營人員;同時,觸電傳媒集合資源、技術等多個團隊,依托大數據分析,給予各方面指引,協助工作室打造品牌形象,使其IP更具市場價值和辨識度。這些具有強大原創能力的小型“作戰”隊伍,原創內動力被極大激發,在設置議題、策劃選題、聚焦主題等方面持續發力,生產出大量的原創優質內容,為觸電新聞APP的內容建設營造了極佳的原創生產帶動力;一批有影響力的原創作品,通過觸電新聞分發至全網,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導向作用,引領社會輿論的同時,也打開了觸電新聞APP在全網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一年來,電視融媒中心的原創發稿量、點擊率、單條爆款量、直播觀看量,觸電號指數,均位于觸電新聞APP站內排名前列,各工作室也為觸電新聞帶來可觀的營收。
給予工作室融媒生產的場地、設備及技術支持
專供新媒體生產的多功能融媒演播室投入使用;5G+A1的融媒直播框架已經基本搭建完畢,并開始運用到兩會、臺風、開學、消防日等大型融媒直播中。
責任編輯:侯亞麗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