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江蘇既是經濟大省,也是農業大省,擁有6148.39萬畝耕地。為守護“米袋子”“菜籃子”的安全底線,江蘇從未停止過在“化肥減量增效”方面的探索,不僅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動,實施了精準施肥、調優施肥結構、改進施肥方式等措施,還出臺了全國首個省級農田化肥定額使用地方標準。在近日舉行的以“肥料與糧食安全”為主題的第二十三屆全國肥料信息交流暨產品交易會上,記者欣喜地發現,江蘇化肥龍頭企業已提前把脈行業發展趨勢,以超強的品牌實力、差異化的產品優勢亮相此次展會。
肥料,糧食的“糧食”
盛夏時節,種植戶們迎來了小麥、大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豐收。由于連續幾年小麥的畝產量超800公斤,射陽縣千秋鎮東明村的種糧大戶王月如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種植高手”,每當有鄰居前來討教豐產的秘訣時,她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大家:“秘訣就是肥料。”在王月如看來,人吃飽飯才能長大個兒,田吃好肥才能有好收成。
肥料被稱為農作物的“糧食”,其提供的氮磷鉀元素是實現優質高產的物質基礎,更是農田可持續利用的基本保證。省政協副主席周健民介紹,為保障企業能夠生產出好化肥,農民能用上好的肥料,江蘇一直重視肥料產業健康發展。在用戶端,以化肥減量增效為目標,以“精、調、改、替、輪”為路徑,通過五法減量、綜合施策,實現化肥使用總量和強度持續“雙減”。2021年化肥使用總量較2015年削減13.94%,單位播種面積化肥使用量較2015年削減11.29%,取得了減“肥”不減產的優良成績。
在化肥生產端,江蘇不斷提升生產研發科技水平,把產業結構調“輕”、碳排放量調“低”,集聚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和生產工藝的研發攻關,肥料技術創新水平不斷提升,高耗能、高碳排放的肥料產能逐步退出市場,有機類肥料、生物肥料、緩控釋肥料等新興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肥料智能化制造設備、機械和工藝,以及有機無機生物結合、速效緩效配合、農機農藝融合、灌溉施肥耦合的肥料技術與產品落地生效,為肥料高效利用提供了基礎保障和技術支撐。
在變化中尋求不變
如今,“精優穩強響”的江蘇新型肥料品牌已逐步樹立,并被兄弟省份學習借鑒。在此次展會上,江蘇的化肥制造企業也成為大家競相關注的焦點,江蘇華昌集團就是其中之一。
該集團起步于1970年始建的小氮肥廠,在經歷了易地搬遷、轉制上市等一系列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后,繼續“堅持化肥,做精化肥”,并在綠色發展、產業轉型、科技創新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華昌化肥崛起之路。業界對此充滿了好奇,展廳現場不斷有同行前來尋求答案。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變,卻也一直未變。”對于企業的發展路徑,江蘇華昌(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胡波介紹,華昌一直通過技術積累和產品創新,對傳統化肥品種進行增效改性,與同行實現差異化競爭。由于華昌在全國率先開發了增效尿素和多肽增效復合肥,還通過自主開發的專利技術,研發了新型顆粒脲銨氮肥,以不同形態氮肥的協同作用,將氮肥的利用率提高了20%~30%。此外,華昌還開發了適合南方土壤的穩定性緩釋肥料,讓土壤及農作物更有“營養”。
“當然,我們在創新的同時,一直把握未來肥料的發展趨勢,堅守九字方針。”胡波解釋,雖然創新研發的產品不斷增多,但在持續推進企業發展時,華昌將“中濃度、多營養、功能化”這九個字確定為重點研發方向,而這一理念也與后期我省提出的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提升化肥利用率的發展目標相一致。由于提前布局,華昌品牌影響力逐漸擴大,行業地位迅速提升,被用戶稱為“高效農業保護神”。
綠色激活產業新動能
當前,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本戰略前提下,國家對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正日益加強。為推動全面綠色轉型,江蘇在考慮糧食安全時也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首個省級農田化肥定額使用地方標準,確保實施化肥用量定額標準減“肥”不減產。
對于這樣的決策,展會現場不少企業憂心忡忡,擔心農田化肥定額使用地方標準實施后,影響化肥銷售量。但胡波卻有不一樣的看法,他說:“綠色轉型不僅為眼前的農業生產經營帶來便利,更為農業的長遠發展鋪路。”他認為,綠色發展是當前和未來的行業發展趨勢,因此,近年來他們在打造“綠色華昌”。在開發產品時,華昌結合有機、生物等概念,通過優化肥料結構,增施有機類產品,提高肥料利用率,進而實現作物高產、養分高效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通過優化秸稈管理,配施套餐肥,腐解秸稈,實現土壤固碳與溫室氣體減排,朝著長效一次性施肥綠色環保方向發展。
在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時,華昌積極配合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及農業主管部門,共同推動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并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為出發點,在省市農業主管部門的支持下,開展土壤污染調查,結合土壤狀況針對性地進行精準施肥,導入有機生物產品,改良土壤狀況。面對下游企業,華昌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和切身需求,鼓勵地方經銷商優先集中采購適宜當地土壤特性的測土配方定制肥,促進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記者 張韓虹)
關鍵詞: 改善土壤環境質量 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引導農民科學施肥 生產研發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