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誕生于2018年的央視綜藝《經典詠流傳》,首創“和詩以歌”模式,在千年文脈與人間煙火中傳唱經典,盡展源遠流長的中華詩詞魅力。最新一季的《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更在一曲曲沁人心脾的吟唱中,展現了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催生了多首被觀眾贊為“新經典”的歌曲。不斷融合、創新、呈美,正是節目讓經典“流傳”更“流行”的重要原因。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融于歷史,融于藝術,融于思想
方寸舞臺間,當音樂漸起、歌聲唱響、光影交匯,歷史與現代、臺上與鏡外、虛擬與現實便在頃刻間融為一體。
上千年的詩詞文化中,浸蘊著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節目借風格各異的詞曲、設計唯美的舞臺溯洄時光,“重現”數千年以來的詩詞意蘊,在過去與當下的對比中引領觀眾展開深入思考。五季以來,從開啟中國詩歌文化的《詩經》,到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名家之作,再到近代革命者振聾發聵的吶喊,節目借詩詞勾勒出中華民族所走過的或崎嶇險峻或滿載榮光的道路。同時,這份對歷史文化的溫情觸摸,也在無形中展示出文明不斷演進、融合的歷程,如第五季中,《家香》《一生大笑能幾回》便讓觀眾領略到傳統詩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小橋流水與大漠孤煙的匯集交融、發展延綿,并從中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文字描繪出宇宙萬物的風景,藝術則賦予文字“看得見”的外衣。節目中,抽象意境得以被具象還原,觀眾也得以走入詩詞世界。在《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第一期的《憶江南》中,阿云嘎、楊宗緯、鄭棋元、蔡程昱四位“漁夫”在音樂的環繞間,從《富春山居圖》卷軸中走出。詞、畫、歌融為一體,富春山水也就在此間了。
詩詞蘊含著詩人的人生態度,“和詩以歌”的過程也是不斷感悟、參透詩人哲思的過程。從初期的配樂創作、鏡頭設計,再到最終的舞臺演繹,傳唱人一步步走入詩人的內心深處,并通過融入自身的理解與感悟,帶領觀眾體會古人的所思所想。比如,張淇的《風雨夢來》,不僅以“搖滾范兒”詮釋愛國詩人陸游的赤膽忠心,更加入了頗具歲月感的京劇老生唱腔,引領觀眾走入這位68歲老人的熱血夢境,實現了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通和思想交流。
和詩一曲,歌以詠志。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歷史從藩籬中走出,藝術邁出窠臼的羈絆,燦爛思想相融交匯、熠熠生輝。
新于形式,新于技術,新于立意
五季以來,“新”是《經典詠流傳》一以貫之的鮮明特點。
首先是“形式新”。不同于常見的音樂競演類節目,重內容的《經典詠流傳》將詩、歌、樂、景相結合,使中華經典重綻光彩,掀起一股席卷全年齡段的“詩詞音樂風”。同時,節目在流程編排、創意呈現等層面不斷升級。最新一季中,每位傳唱人在投影詩詞原句的水幕包裹中緩步而來,撒貝寧用開場白掀開詩詞世界的各類“大美”,讓觀眾始終沉浸在節目所營造的濃厚詩詞氛圍中,陶醉于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
其次是“技術新”。《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用高科技賦能舞臺呈現,運用AR、XR等先進技術,讓虛擬場景走入現實,造就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逍遙游》中,遨游的鯤、展翅的鵬撲面而來,向觀眾展示出莊子極致豐富與浪漫的想象力;《上陽臺帖》中,瑰麗的超現實風格將觀眾帶入漢字世界,領略李白唯一傳世書法真跡中所蘊含的盛唐氣韻。
此外,還有“意境新”。經典詩詞、古典音樂、傳統畫作等往往注重寫意,而《經典詠流傳》將這些文化載體有機融合,以現代化的方式進行呈現,展示出新的意境之美。《夜雪》中,舞臺緩緩飄落雪花,豎琴琴弦隨著演奏者手指的撥弄,發出落雪一般的“簌簌”聲響,應和歌手的深情演唱,展露“落雪”冰清玉潔的意境;《唐詩<江雪><春曉>游意》中,一襲白衣起舞的裘繼戎與懷抱笙管歌唱的吳彤,在對季節流轉的演繹中詮釋“冬藏春生”所蘊含的希望。
從舞臺視聽到詩詞意境,從文化挖掘到科技探索,《經典詠流傳》正持續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新轉化、創新性發展,讓經典飛入尋常百姓家。
美于山河,美于文化,美于精神
中華山河,美不勝收。有白居易眼里“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秀氣江南之美,有李白所見“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山河壯麗之美,也有王之渙眼中“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蒼涼大氣之美……這些美都記錄于中華的數千年詩韻之中,也因由“和詩以歌”而在舞臺上流淌、復生。
同時,節目著力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尋覓閃光點,在舞臺上描繪國畫、戲曲、民樂等古老藝術的風采。第五季中,從承載民族智慧的二十四節氣,到極富于變化的《富春山居圖》,再至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的昆曲,以及自敦煌壁畫中走出的箜篌……在與詩詞的碰撞交融中,這些鐫刻民族印記的文化載體散發灼灼光輝,為“和詩以歌”注入層次豐厚的內涵,不僅讓詩詞意境“活起來”,也自然激發出國人的自豪之感。
從經典中走來,節目更是深深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在《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節目中,北京冬奧會冠軍齊廣璞借一曲《登飛來峰》詮釋追夢的堅定與執著,四位移民管理警察以青春姿態詠唱《菩薩蠻·大柏地》中的理想和激情,歌手張杰用《天問》詮釋國人從古至今對宇宙萬物的遐想與追尋……這些歷久彌新的精神,是這檔節目所展現的最終“美”之所在。
恰如經典鑒賞團成員、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在節目中所言,“‘大美中華’一方面是指我們無比遼闊的祖國的大地山河山川,也指我們的悠久的歷史文明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指我們中華人身上特有的一種精氣神,一種骨氣,一種風采,一種風度,一種風范”。
從第一季到第五季,《經典詠流傳》正因“融”“新”“美”的特點而不斷破壁出圈。在總臺“思想+藝術+技術”的理念指導下,這方舞臺將歷史、山河、文化等匯集呈現,也深深將文化自信的基因烙印于觀眾心目中,再一次證明綜藝節目“內容為王”的核心要義。
責任編輯:侯亞麗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