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馬場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地跨甘青兩省,總面積329.36萬畝,是當前世界最大和歷史最悠久的馬場,被譽為絲綢之路上的綠寶石。每年六七月是山丹馬場最美的時節。祁連山的皚皚白雪,一望無際的油菜花,草原上成群的駿馬,湖水倒映的青山,綠草如海、畜群如云,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山丹馬場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作為一項政治任務高度重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底線和紅線。三年來,山丹馬場依托總面積達300多萬畝的草原、耕地、林地,正朝著高質量發展努力。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今年43歲的劉國年是山丹馬場一場四隊隊長,他說:“牧馬20多年來親身感受到山綠水清的生態變化。這幾年,我在山上牧馬時,時常能看到成群的巖羊、青羊等,這種景象在以前是根本看不見的。”
6月23日,記者一行回訪了山丹馬場。在馬場的停車場記者看到,道路兩側停著來自各地的自駕游車輛,隨處可見縱馬草原的游客。
近年來,山丹馬場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的功能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首要位置,努力將山丹馬場打造成祁連山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山丹馬場一場黨委書記樊力說:“山丹馬場積極爭取生態保護監測及科技支撐項目,利用‘空天地’一體化監測機制,完善生態環境綜合監管網絡,為山丹馬場落實最嚴格的生態保護舉措和生態保護‘一票否決制’提供有力支撐。”
在樊力看來,做好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是山丹馬場發展的前提。山丹馬場依據草地類型,年度天然草原生產力監測數據,科學核定天然草原載畜量,逐戶核準牲畜養殖數量,清查超載情況,將減畜任務分解落實到連隊和牧戶,將任務完成情況與兌現新一輪草原補獎資金掛鉤,并層層簽訂減畜責任書,明確減畜數量及期限,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強化補獎政策導向,確保減畜任務落實。
三年來,山丹馬場多策并舉減輕天然草場壓力。鼓勵牧業職工從“牧馬人”向旅游服務業轉型,多渠道增加收入,真正做到“減畜不減收”。由于祁連山保護區內天然草原實施禁牧,保護區外草場壓力增大。為此,輪牧已成為制度和職工的自覺行動。
據介紹,目前,山丹馬場區域內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高寒草甸植被蓋度達97.6%,山地草甸植被蓋度達96.92%,溫性草原植被蓋度達80.61%。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幅度增加。
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目前,山丹馬場青稞酒釀造、生態旅游等產業快速發展。
中農發山丹馬場黨委辦公室主任任培文說:“每個人都應該做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推動者。全場職工將繼續發揚‘牧馬人’精神,在‘綠色之變’中逐步實現‘富足之變’,讓綠色低碳成為山丹馬場最亮的‘名片’和最大的民生福祉。”
山丹馬場本著“因養而種、為養而種”的發展思路,依據國家牧草業發展戰略,調整種植結構,增加人工牧草種植面積。目前,山丹馬場堅持把生態旅游業作為企業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實施生態旅游提質增效五年行動計劃,不斷挖掘拓展產業培育空間。以馬文化為核心,逐步打造形成牧馬人精神文旅協同發展基地、河西地區乃至甘肅省的優質生態旅游景區。
樊力說:“建設美麗幸福新馬場,必須是以綠色為底色,以綠色求價值,以綠色謀幸福。做好做活‘生態+’文章,不斷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讓山丹馬場綠色發展的‘家底’更加殷實、更可持續。”
“我們將開拓創新,扎實奮進,砥礪前行,持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工作,把山丹馬場建設得更美、更好。”任培文說。
(記者 賈治堂 曹志政 張莉莉)
關鍵詞: 人不負青山 青山定不負人 山丹馬場生態保護與修復 祁連山綠水青山草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