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職場喜劇《朝九晚五》(9 to 5)以超高票房轟動全美,如今原班人馬攜帶2022年版《依然打卡上下班》(Still Working 9 to 5)回歸。該片沿襲了1980年的風格與主題,即在笑聲中探討關于辦公室女性待遇及地位的嚴肅話題。
但《依然打卡上下班》比起普通紀錄片還要更進一步。或者說,它不只是電影,更像一個范本。該片幾乎盤活了整條產業鏈路:創立專屬網頁,與主演聯動,邀請網友一起就女性職場議題發聲,形成一片社會討論;而商業方面,它們不僅售賣印有影片logo和名稱的周邊,并且發行了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實現社會效益和商業利潤雙豐收。
來點背景
(相關資料圖)
有些電影并不長壽,而有些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凸顯其魅力。
就職場喜劇電影《朝九晚五》而言,它屬于后者。這部電影的主演簡·方達(Jane Fonda)、莉莉·湯姆林(Lily Tomlin)和多莉·帕頓(Dolly Parton)以幽默巧妙的風格諷刺了辦公室性別歧視。但令人沮喪的是,在影片成功取悅觀眾的40年中,《朝九晚五》反映的問題離1980年首映時并沒有什么改善。
「這是一部關于秘書們幻想謀殺她們老板的電影」,簡·方達在1980年采訪的一個片段中笑著說,這是由卡米爾·哈德曼(Camille Hardman)制作、加里·萊恩(Gary Lane)導演的紀錄片《依然打卡上下班》的開篇。方達的這句話有力地總結了《朝九晚五》的內容與主題。
《依然打卡上下班》作為解構原版電影的延伸紀錄片,解釋了為什么《朝九晚五》在70年代末啟迪了對辦公室的性別不平等的重視,并審視了上映至今40年內性別職場問題的演變。
《朝九晚五》起始于簡·方達與活動家凱倫·努斯鮑姆(Karen Nussbaum)的親密友誼,凱倫在經歷了數次辦公室性別困境后,于1973年與她的朋友艾倫·卡塞迪(Ellen Cassedy)一起成立了9-5全國工作婦女協會(9 to 5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Working Women)。
隨后影片探討了該組織的開創性歷史和活動內容,即為女性辦公室工作人員舉辦非正式聚會——在午餐休息時間分享她們被男性同事和老板性騷擾的經歷,被安排低工資、有辱人格的工作任務,以及失去本應得到的晉升。這種男性很少經歷的職場屈辱需要得到解決,經常參加這些會議的婦女終于有機會集思廣益,探討如何在不危及職業的情況下創造改變。
在今年的多倫多Hot Docs紀錄片電影節上放映的《依然打卡上下班》,不僅回顧了原版電影的影響力,也是對當今文化景觀的剖析反思。這部紀錄片立足于21世紀回顧《朝九晚五》40年前提出的問題,并讓影片中的所有明星重新思考如何通過喜劇的方式研討社會議題。
風向藝評
《依然打卡上下班》看似是重炒了一盤40年前的冷飯,但卻觸及了時代議題的所有重點。
影視行業本身具備強宣傳屬性,通過互聯網的放大器傳播后,#MeToo運動對好萊塢的影響迅速引起女性職場問題在世界范圍內的討論,而這時重啟一部40年前的優秀作品很容易便會引起關注與共鳴。
《依然打卡上下班》的歸來一開始就表達了「不只是電影,更是運動」的信息,圍繞這部電影開啟的全部宣發活動也是以宣傳運動的形式。
首先,以社交媒體為陣地,倡議素人至藝人在內的所有女性發聲,增加社媒傳播力度。《依然打卡上下班》的官網上線一些女性名人的訪談視頻,討論自己入行以來受到過的不公待遇。Twitter等社交媒體平臺也專門有節目名的標簽,網友可以在標簽下分享自己的經歷,并與其他人進行討論。
其次,通過售賣實體及虛擬周邊紀念品的方式增強受眾粘性并提升經濟效益。國內外電影上線宣傳期間也一般會制作周邊產品,但很少有像《依然打卡上下班》這樣成立官網售賣專區的。或許它的「不避嫌」,也是認準了自己是一項「運動」,而不只是一件「藝術作品」。
除了傳統商品,該組織還設計并出售NFT。西方世界「萬物皆可NFT」已蔚然成風,國內各類公司也將NFT作為營銷手段和內容,其中包括電影營銷,如《四海》《奇跡·笨小孩》。發售NFT一方面可以以低成本實現盈利目標,另一方面通過發售限量彩蛋的方式套牢用戶且以其「獨一無二性」減少盜版對IP的傷害。
雖然近年來好萊塢藝術作品承載過多「政治正確」表達責任導致的僵硬引人詬病,但《依然打卡上下班》的社會和商業任務得到了較好的完成,由此來看,這部作品可以給國內電影行業提供不少經驗。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