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半年前人人都把「元宇宙」掛在嘴邊的熱鬧不同,相關討論似乎在最近冷了下來,但行業對它的探索卻并沒有止步。
其中最惹眼的,就是我們在電視節目、短視頻平臺和商場海報上越來越多地見到的虛擬形象。
這兩年,社交平臺上陸續出現了不少成功的虛擬博主、虛擬偶像、虛擬網紅,行業見證了品牌對虛擬「影響者營銷」(Influencer Marketing)不斷增長的需求。
(資料圖片)
元宇宙的漣漪效應
短短6個月,21歲的「追夢人、模特和旅行家」Kyra就在圖片分享社交平臺Instagram上吸引了超過10萬人的關注。她是由TopSocial在今年1月創造的印度首個專為元宇宙打造的、由CGI生成的虛擬網絡博主。
據不完全統計,與她一樣叫得出名字的虛擬網絡博主有150多位,其中既有像Kyra、Noonoouri一樣專注某個特定領域的時尚博主,也有像運動服飾品牌Puma創造的Maya一樣,為特定品牌打造的虛擬形象。
Kyra的前輩還有在2021年「入職」阿里巴巴的數字人Ayayi、2016年在Instagram上「出道」的19歲的巴西裔美國姑娘Lil Miquela。
打眼一看,Miquela與平臺上其他博主并沒有什么區別。她上傳自己在戶外喝咖啡的照片和隨意的自拍;在評論里,她和粉絲分享剛剛與男朋友分手的經歷,抱怨換季時自己的過敏癥狀。只不過,她永遠都生活在屏幕上。
2018年,Lil Miquela被《時代周刊》(TIME)評為「互聯網最具影響力的25位人物」之一,她參與過普拉達、香奈兒和巴寶莉等主流時尚品牌的推廣,也曾經出現在科切拉音樂節(Coachella)的現場。
滿足品牌營銷需求
對品牌來說,與虛擬形象合作有不少好處——
1.無止境的創意空間
與真人相比,虛擬化身可以根據品牌的需求量身定制,甚至匹配品牌的特性和宣揚的價值觀。品牌可以從自我定位出發,設計虛擬形象從個性到外表、著裝、愛好、年齡、性別和風格等相關的一切。
2. 全權的品牌控制
在與真人博主合作中,品牌已經學會給創作者更大的創作自由,讓博主將品牌信息整合到自己的故事和風格中,但虛擬形象的崛起再度賦予了品牌控制權。
虛擬網紅不會出現拼錯品牌名稱、延遲發布等錯誤;她們的出現也消除了真人博主在現實生活中「塌房」可能給品牌帶來的負面影響。畢竟,虛擬形象只「生活」在社交媒體上。
3. 與元宇宙的內在聯系
虛擬網紅為品牌提供了與更年輕、更數字化、更注重技術的受眾建立聯系的機會。
營銷平臺Hype Auditor的一項研究顯示,平臺觀眾中,超過半數的觀眾年齡在24歲或以下,近15%的觀眾年齡在13至17歲之間。由于這些年輕的Z世代受眾可能是第一批「進入」元宇宙的人,虛擬網紅也可以為品牌進入這個新世界提供一條路徑。
更具包容性的網絡空間
但與虛擬博主合作也有一些風險,除了與粉絲建立信任關系和賬號運營者變動帶來的前后不一致外,更大的問題是她們呈現的是常人無法達到的生活方式。
社交媒體上的生活都是經過美化的,這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過去,營造這些形象的博主都是真人,她們也逐漸開始向粉絲呈現完美背后的「不完美」。
但現在,虛擬網紅的形象如此逼真,以至于一項調查發現有42%的年輕人在關注這些虛擬形象時,甚至沒有發現她們是假人。她們展現的完美生活可能會給人們,尤其是青少年,造成更大的壓力。
為了讓現在的數字世界變成一個更加包容的空間,創意機構F&B、全球數字模特機構The Diigitals和國際唐氏綜合癥協會(DSi)共同打造了首個「患有」唐氏綜合癥的虛擬形象Kami。
Kami是Kamilah的昵稱,這個單詞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完美」,也是創作者希望這個世界看到她的樣子。「唐氏綜合癥不是一種缺陷,也不是一種錯誤,她不需要被『修復』。」
來自新加坡的Jaspreet Sekhon說,「我很少在社交平臺上看到患有唐氏綜合癥的人,如果我能見到更多跟我一樣的人,我會對自己更有自信。」
盡管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更加緊密,但數字世界還沒有擁抱多樣性。所有的網絡形象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具有理想面孔和身材的虛擬形象也導致了對殘障人士關注度的降低。「我們需要直面這些問題,并且為打造一個我們希望在未來看到的網絡空間而努力。」
《市場監管趨嚴:2016-2022中國直播行業政策匯總報告》針對網絡直播相關管理政策做出梳理,理清網絡直播應遵循的基本規則。今日流媒體年度VIP免費領取報告PDF版!點擊下圖獲取。
責任編輯:侯亞麗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