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聯通科技創新部總經理馬紅兵表示,中國5G經過三年的快速發展向全世界提交了一份高水平的答卷,也即將邁入5G應用的“深水區”。面對行業需要、企業需求,中國聯通提出了智構新視界、智享大上行、智慧超感知的研發創新思路,讓更多5G應用從“樣板間”變為“商品房”!
5G加速奔跑:中國引領世界!
“中國5G經過三年的發展向全世界提交了一份高水平的答卷?!瘪R紅兵指出,無論是5G網絡規模,還是5G用戶數量;無論是業務豐富程度,還是垂直應用落地的數量;無論是SA獨立組網,還是5G專利的全球第一,中國始終在引領世界5G的發展。
馬紅兵表示,中國5G的發展得益于政府支持,也得益于運營企業作為國家隊的全力投入,中國聯通在5G方面完成20多個細分行業,實施了500+燈塔項目,1500+ 5G行業虛擬專網, 5000+ 5G商業化行業項目,讓5G快速融入千行百業。在2022 MWC上,中國聯通斬獲兩項GSMA GLOMO大獎,其中5G智慧醫療點亮海南健康島獲得“最佳互聯人類移動創新獎”,北京5G Capital榮獲“5G產業合作伙伴獎”。
值得一提的是,在2月份結束的2022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上,中國聯通圍繞“智慧觀賽、智慧辦賽、智慧參賽”三大場景,創新打造了系列標桿應用,為冬奧會注入了濃濃科技感,“5G+冬奧”科技之光在賽場上盡情閃耀 ,向全世界展示了多個歷史突破,創新實現首個5G網絡全覆蓋,首個IPv6+冬奧智慧專網,首次5G+4K/8K奧運賽事直播等多個業界首創,獲得了歷屆冬奧會基礎設施質量最高的評價。
5G新挑戰:如何進一步賦能?
“在中國引領全球5G發展,建立了眾多5G標桿的同時,我們發現,5G在toB、toC業務拓展方面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瓶頸需要去攻克?!瘪R紅兵指出,我們即將進入5G應用的“深水區”,主要表現在不同行業應用對于定位、時延、可靠性、抖動、上行/下行速率都有不同的要求。
據信通院去年舉辦的5G綻放杯統計,基于5G定位、大數據、邊緣計算、人工智能、上行增強、5G LAN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如何滿足這些需求成為行業共同面對和破解的話題。面對行業需要、面對企業需求,中國聯通總結歸納了三方面的研發創新思路:
一是著力打造實時交互的虛實融合世界的“智構新視界”。面向浸入式的交互業務,包括VR、AR、MR等業務,中國聯通已實現了500Mbps的體驗速率和20ms的時延。
馬紅兵表示,XR掀起了數字洪流。業內預計,2025年全球XR連接約1億,2030年約10億。為了保障業務需求和提供更優的用戶體驗,5G網絡的能力也要從現有的以500Mpbs/用戶為基準向以Gpbs/用戶為基準邁進。需要超大規模MIMO技術和更大帶寬頻譜來支撐這一極致體驗的需求。
二是著力打造上行千兆全場景聯接能力“智享大上行”。在隨時隨地的網紅直播、智能制造領域的機器視覺、視覺回傳等場景中,計劃將用戶感知速率提升50%以上,可以更好地應對toB 和 toC應用與日俱增的上行需求。
“過去二十年,下行業務創造了移動互聯網經濟奇跡,未來二十年,上行業務將開創新的產業巨大空間。”馬紅兵指出,面向未來,全場景物流、工業模組,無源物聯網等設備,以及數字孿生等業務流向將從傳統的由網絡到終端轉變為終端到網絡的方向,由傳統的以下行流量為主變為上行流量為主。未來存在高達1Gbps的潛在速率需求,面對這一需求的主要創新突破在于實現頻譜、頻段的資源池組化和更加靈活的頻譜資源整合。“智享大上行”通過“時域+頻域+空域”聯合組合創新,通過“組合拳”系統化重構上行模式,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最大化的利用和整合。在技術創新的同時,馬紅兵呼吁,希望有更多的頻率資源,支撐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三是著力打造通信感知深度融合能力“智慧超感知”。為了讓感知更加精確,中國聯通一方面拓展了通信感知一體化能力,實現了米級感知精度;另一方面拓展uRLLC能力,實現了4ms時延及99.999%的時延穩定性,有助于滿足工廠自動化生產線的云化控制需求。
未來,隨著5G技術在智慧工程、智慧物流、車路協同、無人機應用等領域開展更多的探索和嘗試,感知精度需要進一步提高。馬紅兵希望通過合適的帶寬,合適的感知頻譜以及采用空口融合、設備融合、系統融合以及多站聯合檢測等技術更精確地實現目標識別和成像。在uRLLC能力拓展方面,中國聯通則希望在連接密度上再提升10倍,努力使連接可靠性提升到99.9999%,進一步加強工業協議與網絡協議協同,并保持高密連接下的高魯棒性。
“面對即將到來的5G下一個輝煌期,我們需要把需求轉化成創新能力,轉化為全球統一標準制定能力,讓標準統一,讓產業聚集,讓能力釋放!”馬紅兵指出,中國聯通將加快推進5G-A標準化進程,在更多場景中打造5G應用“樣板間”,通過“樣板間”不斷的積累形成標桿、燈塔,照亮5G應用“商品房”,構建更加美好的智能世界!
海南論道,提供給視聽人槳與舵,做視聽人的地圖,歡迎你的到來!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