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視聽形式不斷翻新,微短劇因碎片化的形式、簡單上頭的劇情被網友視為具有下飯屬性的“數字咸菜”,得到市場和受眾的青睞。當前,微短劇存在質量參差不齊、內容侵權嚴重、商業模式不健全等突出問題,在未來發展中要堅持精品化路線,以實現微短劇的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長、短視頻平臺紛紛入局微短劇賽道,微短劇迎來快速發展。一方面,主要短視頻平臺相繼推出短劇扶持計劃,如抖音推出“短劇新番計劃”,快手發布“加強版星芒計劃”和“劇好玩計劃”,微視則推出“火星計劃2.0”等,從流量、資金、IP等方面入手,助推微短劇多元化、精品化生產。根據快手短劇行業大會公布的數據,2021年1至10月,快手短劇的日活用戶規模已達2.3億,總播放量超過7700億,短劇創作者總收入超10億 。另一方面,優酷、騰訊、芒果TV等長視頻平臺也都積極發展短劇,推出5-10分鐘/集的短劇,涉及古風、甜寵、喜劇、懸疑、互動劇等諸多類型。例如,騰訊視頻于2021年底推出 “十分劇場”短劇品牌,目前已上線十余部短劇作品,其中《大媽的世界》獲豆瓣8.1分超高評分。
微短劇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微短劇質量參差不齊,低俗化、同質化等問題嚴重。為了迅速吸引觀眾,微短劇在題材方面仍以言情甜寵、玄幻修仙、古裝為主,人物塑造方面呈現出千篇一律的“霸道總裁”“甜妹”,“狗血”“雷人”劇情比比皆是,高品質微短劇仍比較短缺。
二是微短劇創作領域存在大量抄襲現象。“網絡文學+短劇”已成為文學IP改編的熱門,但在影視化改編過程中,微短劇通過保留小說大致框架,更換人物和地點名稱等方式,短時間內就能以低成本完成微短劇劇本。但這種變相抄襲行為,存在嚴重版權風險隱患,制約著微短劇長遠發展。
三是微短劇市場未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式。與長劇相比,微短劇在商業層面具有投資少、制作周期短等優勢,但卻缺乏穩定的商業模式,常常陷入無宣發、無IP衍生的窘境。目前,微短劇的付費模式仍飽受爭議,僅依靠短期流量直播帶貨難以實現長期發展。
當前,微短劇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構建微短劇高質量發展的良性生態,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首先,從內容生產方面來看,微短劇創作主體要堅持精品化發展方向,加強選題策劃,挖掘更有意義、更具品質的現實主義題材,跳脫出模式化的土味劇情、人物形象,塑造更豐滿、更多樣性的人物形象。在PGC、OGC方面,開心麻花、唐人影視、華誼兄弟等專業影視公司的加入,有望打破土味內卷,為專業化、規?;a提供更多可能;在UGC方面,微短劇論壇、微短劇訓練營、平臺推優機制也將助力提升演員演技、服化道、后期制作等方面的水平。
其次,從平臺方面來看,網絡平臺在積極推出微短劇扶持計劃,打造優質市場環境的同時,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以降低審核成本、縮短審核周期,在適應微短劇靈活性的同時保證內容質量。同時,網絡平臺需要落實平臺責任,堅決抵制微短劇宣傳過程中的雇傭水軍、惡意營銷、流量造假等行為,主動積極地營造公平、健康的微短劇生態。
再次,從受眾方面來看,要不斷提高審美品位,倒逼內容生產。微短劇本質上仍屬于短視頻,十分注重在“黃金3秒”內以情緒化內容吸引受眾,這也是甜寵、土味微短劇火熱的一個現實因素。因此,受眾也要不斷提高審美水平,一方面,以積極正向的受眾需求倒逼內容生產方制作出更加優良的微短劇;另一方面,通過社交媒體、榜單評分機制、彈幕等手段與微短劇進行互動,成為間接的內容生產者,進而達到提高微短劇質量的目的。
最后,從行業監管方面來看,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微短劇相關的管理制度。2021年9月,廣電總局將微短劇納入監管范疇,要求微短劇像網絡劇、網絡電影一樣,經過規劃和上線兩次備案;12月8日,廣電總局辦公廳印發《關于網絡影視劇中微短劇內容審核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了“微短劇”的定義、審核標準、審查細節、備案誤區等問題。下一步,要扎實推動政策的落地實施,做好與部門規章和行政法規的配套銜接,同時發揮行業組織的自律作用,構建多方參與、協同共治的微短劇治理體系。
責任編輯:侯亞麗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