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事吧?你沒事吧?你沒事吧?”“la~la~la~達令達令,jo~jo~jo~達令令令”“嘿~愿意做我的——大兄弟大兄弟大兄弟大兄弟……”
最近,楊冪、鹿晗、劉昊然等人的“經典”廣告再次被網友翻上了臺面。
除了經典老番外,新的上頭廣告也在對網友進行輪番轟炸,如百雀羚拍攝了一組不同職場場景的廣告,反復循環加了電音的“買對才不貴”的口號,令一眾網友直呼上頭。
“當眾處刑”新的魔性廣告,似乎已經成了網友聚眾調侃的固定節目,世事易變,唯一不變的是,魔性廣告延續至今,能令觀眾腳底依舊摳出一座城堡的“初心”卻一點沒變。
“魔性廣告”以其能讓受眾產生深刻的記憶點的特性,長期一直是是品牌營銷中的兵家必爭之地。
這些廣告的特點往往大致相同,即高重復、大嗓門的洗腦口號,配合節奏明快的BGM 和夸張荒誕的畫面。
時至今日,即便是在互聯網時代高密度高信息流及在各種年輕化潮流的席卷下,魔性廣告的古早配方,依然能夠出奇制勝,迅速鎖定消費者的注意力。
那么,究竟是怎樣一種魔力,令魔性廣告如此“上頭”?“魔性廣告”發展至今,在營銷渠道與品牌選擇上,又有哪些變化?
電視、短視頻、電梯,從“粗放”到“高傳達”的魔性廣告
“暴出馬甲線!暴出小蠻腰!暴出大長腿!后秀暴汗服!爆燃卡路里!”“米堆學米堆學米堆米堆米堆學……”
近幾個月,一走進電梯,立即就能聽到諸如此類的“洗腦”聲音,世事易變,為數不多的“不變”之一是,各種耳熟能詳的“廣告口號”仍然層出不窮,一旦上頭便會在耳邊揮之不去。
而要說“魔性廣告”,還要從“恒源祥,羊羊羊”講起。
1991年,無數觀眾對于這則15秒內連播三次的“羊羊羊”廣告,記憶猶新。這則恒源祥和后來“送禮就送腦白金”被業內戲稱為十大惡俗廣告之一。
然而,雖然飽受爭議,但“魔性廣告”的效力卻是立竿見影,恒源祥借此一度創下了全國銷量第一的佳績,“腦白金”更是因此強勢進入了中國人逢年過節送禮的購物清單,始終穩坐中國保健品頭號交椅。
有人對此評價道,“惡心也是一種生產力”。
究其緣由,本質上說,品牌的營銷行為是為了完成受眾轉化。
而當時,電視幾乎是是廣告唯一的分發平臺,我國的電視廣告時長大多為15秒或30秒,要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在觀眾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魔性”是電視臺和廣告商的最好答案之一。
在粗放式的電視營銷平臺,“魔性廣告”迅速野蠻生長。
轉變發生在2015年左右。
彼時,新媒體平臺及社會生產力的提升,催促廣告商們再不斷拓寬用戶的邊界,不變的是,廣告主仍然需要在短時間內捕獲受眾注意,但廣告形態變得千姿百態,除了傳統電視廣告外,互聯網廣告與線下廣告紛紛登上歷史舞臺。
短視頻的崛起,成功吸引了廣告主的注意,其中最為成功的營銷案例,莫過于去年蜜雪冰城的“甜蜜蜜之歌”。
一方面,對于年輕受眾來說,傳統電視已經不是他們最主要的獲取信息來源方式,而另一方面,則是短視頻傳播低門檻,并且廣告對外宣發的渠道集中且精準。
在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的前提下,獲客成本急劇上升,而短視頻不但迎合了魔性廣告輕量化的特點,并且土味文化、沙雕文化創意的亞文化,也與短視頻的內容不謀而合。
但除此之外,助力“魔性廣告”殺出重圍主戰場實則是電梯。不論是上班,還是回家,走進電梯里,總會聽到千奇百怪的洗耳吶喊。
梯媒廣告由于所在空間范圍屬性,最典型的特點是具有強制傳播效果,在短時間內可以強制用戶觀看,而“魔性廣告”可以讓消費者記住品牌利益點,迅速占領用戶的心智。
這里最典型的就是BOSS直聘。BOSS直聘幾度出圈,都與其在公交車站、地鐵站以及電梯間的洗腦廣告密不可分。
2021年,BOSS直聘更是攜手國民度較高的喜劇人沈騰,曾在各個電梯間上線一系列魔性廣告,成功攻占了“打工人”的整個金三銀四招聘季。
而現如今“明椿禮”、“米堆學”等品牌,也在延續這一套路。
在魔性廣告的主要投放媒介變遷下,魔性廣告逐漸建立起了更加強制性、精確化的傳播路徑。
聚焦Z世代,魔性廣告經久不衰
在傳達渠道日益進化的過程中,魔性廣告的品牌偏好卻一直相對平穩且集中。
最典型的就是招聘行業,除了BOSS直聘外,“上58同城”“趕集網啥都有”等魔性廣告均為經典案例。
同時,婚紗旅拍也是魔性廣告長期扎堆聚集的領域之一。鉑爵旅拍曾憑借一群穿著婚紗禮服的新人,舉著粉紅色的牌子大喊著:“婚紗照”、“鉑爵旅拍”、“想去哪拍,就去哪拍”這些不安重復的關鍵詞句,被大眾所熟知。
除此之外,“魔性廣告”的常客還有快消領域,尤其是食品品牌。
早在幾年之前,“溜溜梅”,以及零食界巨頭旺旺,就曾用腦洞之大、劇情之離奇、廣告語之洗腦的多個短片,成功成為“魔性廣告”界霸屏最久的品牌。
如今,堅持“魔性致勝”的MM豆,以及楊紫代言的雙匯“辣嗎”香腸等,依舊沿襲這同樣的套路。
從行業屬性來分析,“魔性廣告”與一些行業特性直接關聯,比如在職場,大眾公認的普適價值是“向上、熱血”,而魔性廣告激昂的情緒恰恰與其不謀而合。
但除此之外,此類品牌熱衷于這類廣告的重點在于產品的受眾群體層面。
他們擁有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但他們最主要的目的,不僅在于廣泛傳播,而更在于觸動受眾。
對于食品、快消等行業來說,賽道入局門檻低,競爭相對更加激烈,讓人在紛亂復雜的信息傳播環境中關注品牌、記住品牌,在對應的消費場景下回憶起品牌,實現價值轉化,才是重中之重。
娛子醬從一位廣告導演那里獲知,一般來說,快消品牌不需要質感大片,即使這樣的廣告傳播量再好,也不如朗朗上口的魔性廣告有用,甚至他們在選擇流量型藝人代言上,將“肯聽話”,肯拍攝這類“土到掉渣”的魔性廣告列為標準之一。
但從另一個側面來講,雖然這樣的廣告看似又“土”又“low”,但實則這是將藝人推向下沉市場的最好利器。
同樣,能被這樣廣告選中的藝人,如“58同城”的楊冪、“瓜子二手車”的黃渤,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品牌方與觀眾“國民度極高”的認可。
低獲取成本+視聽刺激=暴力轉化?
那么,魔性廣告為何總讓人“留戀不已”?
在廣告心理學中,有幾大原則,即一個好的廣告,要做到易吸睛、易識別、易理解,同時還要用到簡單的音樂和舞蹈。
魔性廣告是這些特點的極致運用。
首先,一般來說,受眾獲取信息的成本越低,獲得的信息增量越高,往往對信息的接受概率即越高。
因此,擁有字數少、簡短、且有規律的廣告詞的魔性廣告,可以降低受眾的接收門檻,最大限度的保證信息的傳播度,
除此之外,魔性廣告還強調視聽上的沖擊感,其中,聽覺上的強烈沖擊來自于廣告的配樂和文案,而視覺上的沖擊,則通常體現在高飽的色彩背景,及人物夸張的動作或荒誕的劇情。
比如,此前“自嗨鍋”聯手流量小生虞書欣的廣告,以“自嗨鍋自嗨鍋,一個人就吃自嗨鍋”為廣告詞,配以虞書欣不斷重復的魔性動作,極易引發受眾的記憶點。
但與此同時,雖然魔性廣告遵循了廣告原理,用記憶度和沖擊力,往往能達到很好的轉化效果,但這種機械而重復的廣告也摒棄了審美,曾一度遭部分受眾詬病。
比如,知乎曾聯手自己的首位代言人流量小生劉昊然推出了廣告,在廣告中,劉昊然發出靈魂四問:“你知道嗎”“你真的知道嗎”“你確定你知道嗎?”“你真的確定你知道嗎?”
這與楊冪的“你沒事吧”異曲同工。但作為知識分享的“高大上”產品定位下,這支廣告曾令不少知乎的老用戶“扼腕嘆息”,認為知乎落了“低俗化”的槽臼。
不過,從另一個側面講,“魔性廣告”看似上不了臺面,但實則與b站的“鬼畜文化”一脈相承。或新潮、或土到極致的方式,都是當下與個性、年輕、獨立的群體產生情感連接與共振,拉近和年輕消費者距離神器。
如何平衡魔性廣告趣味性、傳播度與品牌定位之間的關系,如今仍是一個值得反復推敲的問題。從長遠來看,在用戶共創時代,魔性內容本身必定要向消費者傳遞實用價值或情感價值,而不只是空泛、冰冷地重復口號,才能真正贏得關注度,并且通過模仿、玩梗、二創等互動形式,建立Z世代溝通的渠道與方法。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